我的“数字遗产”谁说了算?
我的“数字遗产”谁说了算?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网络社交在我们日常交往与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个时候我们就无可避免的要考虑一个问题,微信、QQ、微博等数字遗产我们该如何处理。
那么上述的数字遗产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数字遗产是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技术运用的产物,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数字遗产大致可以分为精神财产和物质财产两类,包括被继承人的密码账号,游戏装备,虚拟货币,图片视频,邮件文件等。
数字遗产相关案件频频出现
最近对于数字遗产再次引发激烈讨论是由于一起不幸事件的发生。2012年,一名15岁女孩在柏林地铁站被一辆疾驶而过的列车撞死。她的母亲申请登陆女儿脸书账号想以此了解女儿死亡的原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2018年7月12日就此案做出判决,家长可以登录死去女儿的脸书账户,查看女儿之前的私密消息和聊天记录。
其实这个案件并不是首例与数字遗产有关的案件,早在2004年,20岁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贾斯汀•埃尔斯沃思在伊拉克遇难。1个月后,其家人请求雅虎公司提供贾斯汀的电邮账号和密码。但雅虎公司拒绝了这一请求。这起事件在美国引发强烈争议,最后雅虎才做出让步,将贾斯汀的邮件复制到一张光盘上交给其家人,而不直接给出密码。
各国尝试数字遗产立法
雅虎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部分州关于数字遗产法律的制定。
在德国,数字遗产是按照普通继承财产统一管理的,在认证数字遗产有金钱价值时,在死者死后10年内,其数字遗产的财产权都会受到法律保护。
韩国直接将虚拟财产认定为财产,在韩国法律中,虚拟财产的性质与银行账号中的财产本质上并无差别,受法律保护。
互联网发展催生数字遗产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如今,全世界的网民已经超过40亿,中国网民也已经突破7.7亿,占世界网民人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55.8%,成为全世界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从表格也能直观看出,中国网民人数依然处在上升阶段。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范化、价值化发展。据调查,我国网民每周人均上网时间27小时。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越多,网络数字财产就会呈现出价值持续增加、形式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所以在今天网络数字遗产问题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网友关于该话题的不同看法。
数字财产随着我们每一天的网络社交而在不断增加,这些数字财产不仅具有情感价值还具有流量价值。当有一天数字财产变成数字遗产的时候,到底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数字遗产会怎么被处理?
我们可以看到部分软件和网站在注册时也有表明其账户所有权:
微信:“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者售卖微信账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微信账号,用户注册微信账号后如果长期不登录该账号,腾讯有权收回该账号。”
新浪微博:“用户不应将账号、密码转让或借给他人使用。注册邮箱时服务商也普遍会声明,用户对这一服务和产品不拥有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