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移动支付 安全先行

2021-08-07 19:51:40

 

来源:互联网

移动支付 安全先行

如今,简单便捷的移动支付让人们免去了携带现金或银行卡的麻烦,正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只要带上手机,打车、叫外卖、看电影、逛超市、充值缴费、网上购物、买机票火车票、转账汇款等消费行为几乎都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完成。与此同时,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盗刷、山寨二维码、“木马”红包之类的支付陷阱层出不穷。在追求方便使用移动支付的同时,如何保护个人财产安全呢?且听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为大家支招。

扫码须谨慎

目前,二维码扫码支付是最常见的移动支付方式,同时也是消费者最容易“中招”的陷阱之一。扫码支付的骗局五花八门,例如:用虚假二维码遮盖住商家的收款二维码,消费者扫码支付后,钱却进了不法分子的腰包;以参加活动返红包为名,邀请消费者参与活动,再通过花言巧语哄骗本应出示“收款码”的消费者提供“付款码”,最后消费者反被收走了钱款;在二维码中植入木马病毒,邀请消费者扫码参加促销优惠,窃取消费者手机中的个人信息。

捷信提醒:消费者在扫码支付时,一定要与商家确认二维码的真实性,提防假的二维码或“有毒”二维码。确认支付前,务必核对收款方是否与商家一致——通常,大中型商户的收款方都是单位名称,路边小店、果蔬摊贩这类小商户的收款方是店主个人。支付完成之后,消费者可向商家展示付款信息,确认对方是否收到钱款。对于一些来历不明的街边广告、宣传单或网页弹窗上的“红包”二维码不要盲目扫描,要确认是否来自正规商家,谨防其中植入了木马病毒。消费者出示二维码用于收款时,要留意自己出示的是“收款码”还是“付款码”,谨慎操作(提示:一般支付宝、微信的“付款码”页面会同时显示二维码+条形码,而“收款码”页面上只有二维码)。如果遭遇诈骗或者被盗刷,消费者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

手机要看好

很多消费者的手机银行、支付宝和微信账号都绑定了自己的手机号。如果丢失手机,极易被别人获取到电话号码、身份信息,甚至支付账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若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用手机操作移动支付和资金转移,会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捷信提醒:消费者务必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防盗防丢失。最好能启用锁屏功能,设置密码锁、图案锁或指纹锁,这样即使手机丢失,也可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如果手机丢失,要及时拨打运营商客服电话或到营业厅挂失手机号码,补办SIM卡;及时冻结网银、支付宝、微信账号;尽快通过PC端或官网修改微博、QQ、微信等社交账号密码;通知亲友,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丢失的手机进行诈骗。如果遭遇恶意盗刷和转移资金,消费者一定要立即报警,并联系相关金融机构的客服。

养成好习惯

消费者平时使用手机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护手机软硬件的健康安全,防患于未然。

1. 及时升级手机操作系统,尽可能安装安全软件,到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安装手机APP,确保下载的APP安全无毒。部分非法APP会采用和正规APP极为相似的名字,下载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区分APP的开发者名称。不要随意下载安装来源不明的APP,以免病毒APP伪装侵入手机,并及时向平台举报,以防病毒蔓延。避免使用已经进行“越狱”“破解”“获取root”的手机进行移动支付,以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的侵入。

2. 使用移动支付时,可以设置单笔交易限额和每日交易限额,开通账户资金变动短信提醒,提高资金的安全性。设置高安全级别的支付密码并定期修改,使用数字证书、U盾、手机动态口令、生物识别等验证手段,提高安全性。

3. 提高风险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不要将身份证号码、交易密码、手机号码、动态口令、支付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提供给陌生人或者来源不明的网络链接。警惕不法分子假冒金融机构客服套取个人信息。不要随意点击邮件中的不明链接,尤其是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的链接,以免木马病毒侵入盗取信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