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双11”背后的技术驱动力

2021-08-07 19:44:09

 

来源:互联网

“双11”背后的技术驱动力

2018年“双11”已经过去,留下让世人惊叹的成绩单:天猫2135亿元成交额,京东1598亿元下单额,连唯品会的成交额也突破百亿元、达到102亿元,都是创纪录的数据。

透过这些数据,有些人看到消费升级,有些人看到中国电商格局变化,还有些人看到的则是“双11”背后的“黑科技”支撑。比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天猫为例,2018年“双11”成交额突破10亿元仅用了21秒,如果没有创新技术作为后盾,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交易量。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技术中台负责人黎科峰也表示,如果京东商城技术团队2017年底没有被拆分为前台和中台两部分,并由技术前台对接京东商城各个事业部,由技术中台聚焦于解决共性问题,就不会有京东今天“场景无限、货物无边、人企无间”的无界零售图景。

唯品会一位高管也告诉记者,“双11”期间,唯品会的云平台在操作系统优化、高性能网络、业务调度算法、业务自动扩缩容以及应用画像算法模型等领域不断改进,才让唯品会可以从容应对突发流量,满足3亿多用户在“双11”期间的高并发购买需求。

新技术是生产力

在消费者眼中,“双11”是购物狂欢节。但在工程师眼中,却并非如此。

“‘双11’是电商狂欢吗?其实不是。我是网络工程师出身,我觉得‘双11’是新网络的狂欢。”11月13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中国区总裁李津在“智能网络产业论坛(2018)”上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既然不是电商狂欢,那么“双11”到底是什么?李津认为,从网络工程师角度出发,既然“双11”整个阿里系电商都已经转移到“云”上,数据交互也早已跨越网络、跨越终端,数据集成也已经跨越边缘计算,那么,“双11”在本质上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在通信产业集成体上延伸出来的巨大无比的零售场景。

为了支撑“双11”的惊人交易量,阿里巴巴早已搭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混合云基础设施,并成为全球首个将核心交易系统上“云”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阿里云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阿里云在国内自建的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华北11个可用区(位于北京、张家口、呼和浩特、青岛)、华东12个可用区(位于上海、杭州)以及华南4个可用区(位于深圳),这些基础设施的分布与“天猫双11”城市成交额的TOP排行榜是高度吻合的;通过合理布局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阿里巴巴最大程度地方便了“双11”数据的就近调度、存储以及最优访问,极大地提高了“双11”高并发交易量的处理能力。

黎科峰则透露,2017年初,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就提出“京东要进行技术转型,从零售商转型为零售基础设施、技术服务的提供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京东商城的技术团队在2017年底被拆分为前台团队和中台团队,前台主要是服务于京东内部各个事业部,中台主要对外输出抽象程度高、可复用性高的组件化资源和技术能力包。现如今,无论是京东内部的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以及门店管理,还是对外输出的各种技术能力,都可以基于同一套技术中台系统了,这极大提升了整个京东体系对“双11”的应对能力。

唯品会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2018年“双11”之前,唯品会就开始布局以“好货”为中心的智慧物流系统,这个系统应用物流供应链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唯品会十年以来沉淀的后台大数据,进而赋能“人”“货”“场”,从需求预测到自动备货,从智慧调拨到优化发货,提高整体物流供应链效率,提升会员体验。

这个智慧物流供应链系统一方面可根据唯品会会员的日常行为预测货品,预调拨商品到前置仓,实现“订单未下,货已在途”,还可以根据商品销量预测,自动采购分仓备货,实现“好货爆品,都已在库”。“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根据订单流量预测,动态调度仓内人工以及自动化设备,实现‘任务未到,人机就位’,充分保障‘双11’期间的货品储备和供应链畅通。”该人士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