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既无由,风险怎可御——从孟晚舟事件说开去
“安全”既无由,风险怎可御——从孟晚舟事件说开去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今天,“安全”恐怕已经成为一个最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了,它几乎可以被任意解释,尤其是当涉及“国家安全”时,甚至可以不作解释而任意被使用。美国政府屡屡对中国企业采取的各种“制裁”措施,直至跨国抓捕拘押中国公司的高管,都只需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几乎可以不作任何理由说明。“安全”既可无由,权力就能滥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超级大国政府居然可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竭尽全力打压一家中国民营企业!这样,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而无须理由的强制性行动,实际上就等于是可以不择手段地打击或逼迫任何被瞄定的对象,而使之服从于强权。此时,汇丰这样的金融机构(银行)做出违背信誉基本准则的“配合”,以及信誓旦旦“为客户保密”和“客户利益至上”的承诺,就都成了羞于再提的“纸盾牌”和“假面具”。
当然,银行的所谓“配合”,也分为性质有别的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确实完全无力抵抗而服从;另一种情况是“心甘情愿”或“投怀送抱”的就范。前者尚可以被认为是违背意愿的迫不得已;而后者则是自视信誉如草芥,如果其中还有主动情节,那就更是商业道德的堕落和职业操守的自毁。至于所发生的具体事件属于哪类,恐怕只有银行高管们的良心可知。不过,如果“配合”过程很顺畅,悄无声息地就办了,那么,多半应属上述后一种情况。吃信用饭的金融机构,居然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拿信誉当筹码,换取自己的“安全”,算是谁的悲哀呢?
过去,银行被比作“保险箱”,放在银行中的钱财和账目信息,比放在自己家的保险柜中更安全。现在,世道好像在变了,连有的曾经信誉卓著的老牌银行,居然也会做出丧失信誉让客户“吃哑巴亏”的事情!它们尽管可以声称是应某国政府要求而勉为其难,但偌大的银行,百年老店,就没有尊严了吗?拿客户信息当作给霸权政府的“贡品”,可以算是这些百年银行的商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的商界风险还有限度吗?
银行向政府强权的屈服,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另一种“金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风险。人们以往所说的金融风险,主要指宏观性的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而这里所说的金融风险则是特定企业因银行的失信行为而面临的不测遭遇。这实质上是在各国间的安全博弈走向不择手段的歧途时,企业所承受的一种歧视性风险压力。企业的国籍成为某些国家动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精准”打击的靶向,即某国企业就被视同为其母国的利益机体。打击的是企业,瞄准的是企业所属的国家。打击的借口是“国家安全”,实际伤害的是被打击企业的经营安全和正当权益。在当今世界,“安全”,特别是“国家安全”已经异化了,它几乎已经成为“风险”的代名词:一旦霸权国家声称要维护“安全”,那就是他国企业风险倍增的信号。国家机器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制造者,政府从执法的“警察”蜕变成为无法无天的绑架者和劫货者。“安全”在哪里?
合法经营的企业,总是相信政府的善意、法律的公正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如果这些都变得不再可信,反倒成为风险因素,那么,谈何企业的良好营商环境?市场经济怎么还能是人类最有效的发展机制?令人担忧的是,在华为公司遭遇的孟晚舟事件,以及其他公司也遭遇的各种类似事件中,都有一些银行的不光彩“帮办”表现,因而它们总是尽可能掩盖自己的这些作为,银行的道德风险会成为国际营商环境中的系统性风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