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条放款、暴力催收、钱色交易……国外的校园贷怎么看不见这些丑恶现象?
裸条放款、暴力催收、钱色交易……国外的校园贷怎么看不见这些丑恶现象?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无力归还网络借贷遭遇暴力逼债甚至酿成刑事案件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悲剧”频发呢?身在象牙塔内的校园学子们,你们真的需要贷款吗?
众所周知,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着旺盛的购买能力和与之不匹配的资金来源,简单来说,他们敢花又没钱花,收入主要靠父母,集体生活让他们不自觉的相互攀比、彼此模仿,这就在无意中刺激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各类校园贷平台便看到了商机。
不过,校园类金融服务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以信用卡为例,自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后,多家银行都将发卡的目标人群瞄向了校园,大学生持卡人数不断攀升的同时,大学生的逾期还款率也不断上升,发生了多起大学生过度透支信用卡事件。
数据显示,2009年底,银行业信用卡不良率高达2.83%,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则在4%左右,于是同年银监会发文禁止向未满18岁学生发信用卡。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信用评级体系的支撑,看似蓝海的校园类金融服务市场,风险还是不可小觑的。
信用卡退出校园之后,遗留的市场马上被校园贷“占领”了。不过,各个校园贷平台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运营过程并不规范,侵害学生权益的事情比比皆是。那么,国外的网络借贷平台有类似现象吗?它们又是如何服务大学生群体的呢?
据了解,在美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园贷”,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专门为学生提供消费类贷款的平台。大部分美国学生会申请学生贷款支付课程、书本和住宿的费用。
根据2016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新发布的《学生贷款借款和还款趋势》研究报告,美国学生贷款总额为1.23万亿,其中绝大部分贷款由联邦政府提供,私人机构贷款占比只占极少数。这意味着美国大学生贷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消费。
同时,美国绝大多数的学生贷款主要是来自联邦机构的助学贷款,只有少部分是社会性私人机构搞的贷款。贷款公司大量的贷款给在校学生进行高消费的情况很少见。而在国内,大批贷款机构疯狂的进入校园赚学生的钱,这造成了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校园贷。
不仅如此,相比美国,中国大学生并没有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
美国校园贷平台通常以FICO信用分(Fair Isaac公司开发的信用评分系统)作为衡量学生信用质量的主要标准,平台根据学生信用分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借款利率。而在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生信用记录没有包含在传统征信机构的个人信用报告中,重复借贷情况也很难识别。
事实上,美国的个人贷款对申请人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具备还款能力是获取个人贷款的最低要求。如果不满足条件,则无法通过贷款申请。当然,在一些规模较小的贷款平台上,借款人也可以通过和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联合签署的方式来获得个人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