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抵押消费贷款怪象调查 劝退员工在其他平台升职
汽车抵押消费贷款怪象调查 劝退员工在其他平台升职
“近期,我们一个城市区域经理跳槽去其他平台当门店经理,年薪100万元。”一家专注汽车抵押消费贷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负责人赵诚(化名)感慨说,更令他惊讶的是,此前一位因业绩不达标而被劝退的员工,很快在其他同业平台获得高升。
这一切,都发生在去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出台之后。
由于《办法》规定单一个体、自然人在同一平台上的借款上限为20万元,令平均贷款额在10万-20万元之间的汽车抵押消费贷款,成为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转型方向。
“目前,国内涉足汽车抵押消费贷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至少有1000家。”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令这个业务在过去一年期间,从蓝海市场迅速演变为红海市场,由此带来一系列行业怪象。比如不少已用汽车抵押申请多头借贷的借款人根本不愁找不到贷款平台,即便他在某些平台没有通过贷款审核,也能很快在其他平台得到相应贷款。
这让他们担心,整个业务不久将面临坏账集中爆发期。
“我们内部现在只希望,能在接下来的行业洗牌过程幸存下来。”多位互联网汽车抵押贷款业内人士坦言。不过,这看起来绝非易事。
乱象迭起背后的市场博弈
在近日举行的朗迪金融科技峰会上,拥有丰富汽车抵押借款人资源的人才,俨然成为各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座上宾”。不少平台专门派遣员工和与会的这类人才建立联系,便于日后择机挖人。
“尤其是汽车抵押消费贷款平台的城市区域经理特别受欢迎,不少平台直接愿开出翻倍工资作为聘用条件。”一位与会的平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人人聚财创始人许建文对此感同身受。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大量互金平台涉足汽车抵押消费贷款领域,直接导致相关业务费率骤降约30%,与此同时,平台还得调高贷款/汽车估值比,从一年前的70%-80%调高至如今的80%-90%,才能留住借款人用户。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不少平台通过降费率、提升贷款额度等措施应对激烈竞争压力,未必能抵得住不少同业平台的不合理竞争手段——为了获得更多借款人青睐,这些平台的风控几乎形同虚设,只要有汽车抵押、个人芝麻信用分超过一度额度,就可以轻松获得贷款额。
在这些平台看来,借款人都需要将自己车辆在当地车管所进行抵押登记,导致其骗贷成本较高,因此借款人欺诈风险自然大幅下降;何况只要借款人不按时还款,平台完全可以处理抵押车辆收回借款,坏账几率自然大幅下降。
“其实,他们低估了汽车抵押消费贷款业务的道德风险。”赵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不少平台出现了合谋骗贷事件。具体而言,有些平台为了快速做大业务规模,四处高薪挖角拥有丰富汽车抵押借款人资源的客户经理,其中部分客户经理与欺诈性借款人“合谋”,通过“美化”借款人征信记录(比如刻意抹去多头借贷的状况),协助后者取得汽车抵押消费贷款,但事实上借款人拿到这笔贷款是为了借新还旧等等,缺乏工作收入还款能力,最终酿成坏账。
为此,他所在的平台对员工专门增设了一项工作考核——凡是曾出现连续两笔以上的首笔还款逾期的员工,一律被清退。但他惊讶发现,被清退的员工很快在其他平台又找到了工作,而且薪酬比自己平台高出不少。
“有时,我自已都看不懂汽车抵押消费贷款为何会变得如此浮躁,有些平台难道不知道引入这些员工,以及全凭个人芝麻信用分给予贷款,等于给自己留下巨大坏账隐患。”赵诚直言。
苦修内功应对行业洗牌
市场竞争激烈引发怪象迭起,也在倒逼不少平台开始苦修内功,让自己能在未来行业坏账冲击波来临,以及洗牌浪潮里存活下来。
首要的,就是这些平台纷纷寻求募资多元化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自身财务状况稳健持续。
许建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他所在的平台逾80%资金来自个人投资者,而10%-20%资金则通过银行、信托产品募集,其目的就是降低资金端综合成本以缓解综合费率降低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其他平台也开始尝试发行资产证券化ABS,或引入金融机构资金降低募资综合成本,有些平台甚至打算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占比降至50%。
“未来,我们也计划与券商合作发行汽车抵押消费贷款ABS,进一步降低资金端募资成本。”许建文这样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汽车抵押消费贷款看似拥有汽车抵押处置等风控措施确保坏账可控,但要实现业务盈利也绝非易事。
具体而言,当前汽车抵押消费贷款业务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运营成本三项对应的年化贷款额占比分别达到10%、6%-7%、1%-2%,与费率收入(占比20%)相差不多,若要实现业务盈利,平台必须将坏账损失率控制在1%-2%。“这意味着,平台要获得银行等低息募资,必须在规模快速增长与风险控制之间做出取舍。”许建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