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蓝海”:建行5.9万亿元破小微融资难
普惠金融“蓝海”:建行5.9万亿元破小微融资难
陈鑫
随着监管对普惠金融工作的逐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商业银行角逐的新战场。通过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银行不仅能够在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上迈出坚实一步,亦是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转型的关键一环。
作为一家国有大行,建设银行2017年小微企业贷款新增超1600亿元,连续7年完成“三个不低于”监管要求,累计为超过13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近5.9万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服务客户总量及新增均领跑于同业。
建行产品经理现场为客户讲解办理小微快贷流程
加码普惠金融
小微企业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障碍。在监管层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当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7年5月26日,原银监会发布《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并要求当年6月底前大型银行要形成普惠金融事业部具体方案,2017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
其后国有五大行在总行层面相继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还有不少股份制银行效仿,商业银行加码普惠金融已成为趋势。
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出台了措施鼓励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2017年9月30日,央行公告称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
对于普惠金融工作的推进,各家银行在思路和方式上都有所不同,这也让银行在普惠金融市场上的角逐更为激烈。
建行相关人士表示,建行从顶层设计上布局,打造普惠金融新体系,其中包括搭建了“三级”垂直组织架构,完善“四有”经营服务理念和保障“五专”机制落地落实几个方面。
据了解,2017年4月,建行在大银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明确运转机制,组建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行持续将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向一二级分行以及县域、乡镇延伸,全部37家一级分行、超过120家二级分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110家网点升级成为普惠金融特色支行,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形成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组织体系,进一步贴近市场,提高需求响应速度。同时,通过健全有效的体制机制,推广有智的金融科技应用,拓展有为的产品模式创新,构建有力的服务网络覆盖,明确经营思路和方向,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品质。
此外,针对普惠金融业务建立经营、管理、风控协同有力的推进机制,建行围绕专门的综合服务、专门的统计核算、专门的风险管理、专门的资源配置和专门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专项贷款规模、专项考核激励、专门费用配置、差异化信贷政策、专业化授信审批、专属信贷产品、风险联防联控等,加快“五专”经营机制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探索新模式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客户缺信息、缺信用,这就需要银行采用新技术来探索新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建行相关人士称,该行借助模型设计、数据积累与系统开发,创新建立起有别于银行传统业务的“数据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新模式,降低信息不对称,将金融科技优势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据了解,建行率先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设立“评分卡”。2012年,借鉴零售业务理念,开发评分卡,通过分析履约能力、信用状况、交易数据等非财务信息,以打分的形式进行客户评价,突破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的信息、信用“瓶颈”,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更真实的信用风险模型,改变了以往小微企业因财务信息不充分而贷款受阻的局面。
其后,在评分卡模型基础上,依托“新一代”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小微企业和企业主在建行的资金结算、交易流水、存款投资等各类信息,并积极对接政府相关数据平台,利用人行征信、税务、工商、海关等公共信息,实现精准“画像”、提前授信,并基于相关信息对企业贷后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切实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