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拟入阵信用消费 ATJ上演“三国杀”
腾讯拟入阵信用消费 ATJ上演“三国杀”
李晖、刘颖
日前,有消息称腾讯内部正在孵化一款信用支付产品“分付”(暂定名称)。继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之后,腾讯的信用支付产品终于即将杀入战场,加之此前美团已推出信用分期产品“买单”,流量巨头基于自身生态,开放场景渗透消费分期的战事已近白热。
虽然微信支付方面未对“分付”产品进行回应,但其酝酿信用支付产品在业内早已是“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
按照市场消息和分期产品逻辑,“分付”模式下,未来用户在使用微信付款时,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在账期内延长时间付款或分期支付。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出“分付”首先是腾讯完善自身金融业务矩阵的必选动作,第二是对成熟市场的必要占据与防御,第三则是利润的增量需求。
微信支付为何在信用分期赛道姗姗来迟,其如何应对账单厚度的先天不足?巨头入场宣告流量金融的盛宴将达到鼎沸,还是释放着场景分期最后的收割信号?
布局“支付分”做铺垫
事实上,微信酝酿“分付”早有苗头,且在今年开始明确提速。今年8月,微信在“8·8”媒体开放日上即“支付分”作为重要年中战略之一进行阐释说明。
众所周知,信用评分是信用支付的“粮草”。此前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征信的敏感性及监管因素,腾讯系的“分”产品一直未能找到入场机会。而在此过程中,通过芝麻信用分和花呗支付,京东金融通过小白信用分和白条,甚至苏宁系的“任性付”都较早享受到了信用评分体系和商业结合的红利。
据记者了解,目前微信“支付分”的主要功能同样聚焦在信用免押和先享后付,但渗透场景还比较有限。如果从分的准确性看,数据除了用户自己的身份信息之外,更多源自微信支付的历史支付数据,更多领域的数据接入仍有缺失,因此其在应用于“分付”时的商业化前景还有待明确。
今年8月,有来自其他互联网巨头系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微信推出支付分的目的即在为未来的信用支付产品做铺垫。彼时微信支付方面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支付分不是为了做而做,也不会去对比谁做得早,而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生态发展的必要性,在最合规的大环境下,利用数据为用户推出最适合的产品。“我们不太希望当用户没有找到使用场景时看到这个分数。”
车宁表示,推出“分付”首先是腾讯完善自身金融业务矩阵的必选动作,第二是对成熟市场的必要占据与防御,第三则是利润的增量需求。
从腾讯自身角度来看,腾讯目前最缺,也最适合为金融科技业务带来增长动力的,无疑是消费金融产品。
腾讯2019年二季报显示,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在2019年第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37%至228.88亿元人民币。金融科技服务方面,商业支付用户数、商户数、交易额及收入均迅速增长,推动此部分收入提升。
在金融科技业务方面,腾讯建立起理财、支付、证券、创新金融四大主线,分别包括理财通、腾讯微黄金、微信支付、QQ钱包、财付通、腾讯微证券、腾讯征信、腾讯金融云、腾讯区块链、腾讯信用卡还款、一生保、手机充值等业务。唯独没有消费金融类产品。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居民的短期消费贷款已由2004年的1253亿元增长至2018年9月的8.23万亿元,增长近66倍,而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仅增长15倍。但与发达国家的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相比,中国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市场成长速度、成熟度到行业天花板,目前都已比较明朗。
苏宁金融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现金贷新规明确要求“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虽然机构倾向于通过预填借款用途进行规范,但与之相比,分期产品更符合消费金融的发展目标。适时推出基于场景的信用支付产品,两条腿走路,也是大平台布局的必然之举。
此外,腾讯社交和游戏业务面临增长天花板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腾讯的二季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微信月活用户达11.3亿,同比增长7%,QQ月活用户为7.07亿,涨幅相对较小;第二季度游戏收入为273亿元,同比增长8%,环比下跌4%。腾讯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推动动因上,除了内部利润增长压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外,亦可以从蚂蚁金服在今年加大花呗下沉场景的逻辑上窥得端倪。
今年8月,支付宝IoT事业部总经理钟繇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免押金和先享后付本质上都是提高C端体验和改善B端效率。而当信用和支付结合起来时,信用消费可能出现创新点打开商业空间。
这种价值更多与商业经营层面的创新相关。在近期的一场公开活动后,支付宝小程序事业部总经理管仲即在受访时表示:先要定义信用支付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从B端的角度来看,信用消费一方面可以将商家客单价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触达新的流量。
此前钟繇也向记者解释过,比如在会员连接上,此前用户不愿意办会员卡更多是对预付费的担忧,但如果能根据信用评分和信用支付的结合,通过实现“信用会员”,即无需预付任何费用即可成为会员,先享受优惠权益,到期后再结算会员费,会大大扩展先享后付的场景。
账单厚度决定业务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入局信用支付的背景并未占先机,且消费金融近年来的狂飙猛进已经带来了相关信贷风险抬头。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1%,较2018年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根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有连续数据的样本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为1.81%,相比上年末上升0.29个百分点。
在车宁看来,虽然目前微信的信用支付产品细节和资金结构尚未明朗,但预计初级倾向保持保守稳定策略,比如通过灰度测试、白名单等方式进行定向邀请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走势不太一定与市场同步。
但整体来看,未来挑战依然不小。
从微信入局信用支付的时间不难看出,由于其在信用支付高度依赖的商业生态以及笔均交易金额上并不占优势,因此入局异常谨慎。抛却个人征信层面此前的监管因素,产品如何做,和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怎么进行差异化竞争均需时间理清。
在陈嘉宁看来,相对于蚂蚁“花呗”、任性付这样的信用支付产品,虽然都有免息期,但其可以对体系内商城产生促销价值。相比之下,“分付”的定位会比较尴尬。
记者从多位市场人士处了解到的数据显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线下支付的频次大约是7∶3,但在笔均交易金额上则大约是4∶6,二者在交易频次和交易金额上各具优势。但具体在信用分期领域,交易金额的多少直接决定分期的需求和利润。
在车宁看来,如果按微信的账单厚度大约是支付宝的三分之一算,转化成分期后,可能连六分之一都无法保证,分期率上不占任何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信用支付,或者提供有免息期的信用支付产品,需要微信进行大量垫款,而如果从微信支付的交易额总量看,涉及的补贴可能非常惊人。
业内人士刘波算了一笔账:按照资金成本5%,不良率2%,系统、代发代扣、人员成本1%来计算,每1000亿元余额85%免息,就要补贴68亿元。
陈嘉宁分析称,预计腾讯“分付”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消费分期业务的直接收入,包括支付手续费收入和利息、分期手续费、惩罚性收入几部分。
支付手续费收入方面,根据行业惯例,对于消费者一般有30余天的免息期,支付手续费收入有望冲抵一定免息期内的资金成本。但是考虑到这部分收入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分润,故冲抵效果有限。免息业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亏损。
利息、分期手续费、惩罚性收入,主要适用于申请开展消费分期的借款人。如果消费者正常还款,金融机构赚取利息或者分期手续费收入,而出现逾期,则赚取惩罚性收入,是实现盈利的主要力量。
按照上述逻辑,客群质量的控制和分期业务的转化率是盈利的关键。如果客群质量非常好,转化率低,大部分客户在使用免息业务,则难以盈利。但是客群质量不好,转化率高,但是逾期不良也大幅攀升,同样很难实现盈利。故将客群质量控制在适中的范围内,选取那些既有分期的意愿,又有还款的能力和意愿的客户,则有可能实现盈利。当然,如此客群的调校需要时间,因此短期内“分付”产品难以实现盈利。
不过,也有业内消息称,未来“分付”提供的并非完全和花呗一致的具有免息期的分期产品,而是纯粹的消费分期。不过,上述消息未得到微信支付方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