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兑付承压控股股东频繁增持 千亿旭辉规模急速扩张存忧
资金兑付承压控股股东频繁增持 千亿旭辉规模急速扩张存忧
“只要市场大幅低估旭辉股票,我们就增持。”日前,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0884.HK,以下简称“旭辉”)董事长林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7月3日,据旭辉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发布增加股权公告。公告显示,2018年5月28日~2018年7月3日,控股股东通过10次增持行为共计增持股票2581.3万股,总代价为1.55亿港元。截至目前,控股股东共持有公司股票43.53亿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总数的56.08%。
近年来,旭辉的发展速度一度很快,从2012年上市到2017年,旭辉销售业绩从96亿元逐年递增至突破千亿。旭辉“新五年战略”提及,未来5年向3000亿元销售规模进军,并且最终进入行业TOP8。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迅速崛起背后,旭辉权益销售金额的占比并不理想。对于旭辉业绩及企业发展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先后多次致电致函旭辉相关品牌负责人,其回应表示,由于旭辉控股目前处于中报发布前的缄默期,公司不便接受采访。
权益销售额占比仅过半
据旭辉日前发布的2018年6月未经审核的数据,报告期内集团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660.3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为431.18万平方米。
尽管上半年业绩亮眼,但据克而瑞日前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旭辉权益销售金额只有350.8亿元,位列榜单第29位。由此计算,旭辉上半年合同销售金额中仅有53.13%属于其权益销售金额。
权益销售金额占比不断下滑正是旭辉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克而瑞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旭辉的合同销售金额分别为653.2亿元、1040亿元,其中权益销售金额为361.9亿元、624亿元,占据合同销售额的比重则分别为55%和53%。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合作在旭辉销售中所占的比例确实比较大,占到将近一半的比例。”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表示,这是企业增加销售规模的常用方法。用合作方式不断扩充规模能够使得企业规模快速释放,从资本市场来讲,这使得企业在融资成本和授信额度方面具有优势。此外,合作的方式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也可以快速降低融资成本。“规模不同,企业的市场地位不一样,其受地方政府的欢迎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张宏伟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类似销售规模和结构也要求此类企业从实做起,尤其是强调权益资金规模,“因为单纯的销售数据或有水分,而权益资金数据的核算,更吻合地产企业的实际”。
在权益销售金额占比逐年减少的同时,记者注意到,2014年~2017年,旭辉的营收从161.79亿元、182.3亿元、222.24亿元增加到318.24亿元,但其股东权益应占核心净利润分别为19.39亿元、22.1亿元、28.24亿元、40.82亿元,核心净利润率分别为12%、12.1%、12.7%、12.8%。
“经营利润放缓也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要反思拿地策略,对于部分拿地方面的成本应该做更大的核实。另外,从实际情况看也要研究竞争企业的产品,尤其是同类企业类似新城控股、融信等带来的竞争和挑战。”上述业内人士称。
资金兑付承压
与控股股东频繁增持相对应的是旭辉近段时间以来密集的融资行为。据集团方面公告,2018年7月3日,旭辉集团全资附属公司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合格投资者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4.95亿元的境内公司债券。
同日,合格参与者行使购股权而发行88.84万股,每股发行价1.478~1.77港元,较6月29日收市价4.99港元折让逾64%。
同日,据旭辉方面公告,公司作为借款方获得东亚银行有限公司授出的一项为期两年、不超过5亿港元的定期贷款融资。
根据有关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年度末期股息的以股代息计划,旭辉于2018年7月3日还配发了1596万股股份。
另据统计,今年4月,旭辉连续发行了两笔共计8亿美元的债券,利息分别为6.375%和6.875%。
事实上,记者梳理发现,旭辉短期内密集融资的背后折射出企业正在面临的资金兑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