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ST海投保壳:拟借力“黑马”上海人寿

2021-08-07 13:53:40

 

来源:互联网

*ST海投保壳:拟借力“黑马”上海人寿

日前,*ST海投(600896.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现金交易方式将持有的上海海盛上寿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盛上寿”)50%股权出售给间接控股股东览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事项。经初步测算,该事项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公司股票自5月7日起连续停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年,*ST海投各子公司除了海盛上寿之外均未实现收入和盈利。

此外,今年5月3日起,*ST海投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对于退市警示,其公告表示第一条措施是借助大股东商业保险客户导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市场。

而对于其“大股东商业保险客户资源”,《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ST海投相关负责人,其表示就是指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人寿”)。据了解,上海人寿的第一大股东即为览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ST海投的实际控制人同为密春雷。上海人寿年报中将*ST海投列为“本公司关键管理人员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目前上海人寿万能产品-1持有*ST海投2.32%的股权。据了解,上海人寿于2015年2月获准开业,而其自开业以来,主打产品仍是万能险,健康险业务非常少。

资产重组预案未定稿

*ST海投的前身为中海海盛,2016年5月至11月,其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剥离亏损的航运业务转为投资医药,正式更名为览海投资。

有保险公司人士分析认为,*ST海投要“借助大股东商业保险客户导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难,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面临多种挑战。

第一是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个人信息,金融监管部门有严格的使用规范。曾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做到“未经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同意,不得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信息用于其他人身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机构的销售活动”。

第二,若是上海人寿向*ST海投采购健康医疗服务或其他投资的话,属于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有严格的信息披露以及交易金额等的限制,而且还涉及交易合规等问题。

此前,上海人寿就因为存在关联交易不规范等问题受到监管处罚。去年10月原保监会向上海人寿下发监管函。监管函中要求,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六个月内,禁止上海人寿直接或间接与览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开展一些交易,包括提供借款或其他形式的财务资助,除存量关联交易的终止行为(如到期、赎回、转让等)以外,开展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包括现有金融产品的续期,以及已经签署协议但未实际支付的交易)。六个月期满之日起三个月为观察期,期内银保监会将对监管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视情况采取后续监管措施。

而在近期,银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监管部门对于保险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会越来越严。

第三是上海人寿的健康险业务量非常小。根据上海人寿年报数据显示,其重疾险、医疗保险等健康险保费收入规模目前很小。上海人寿2015年~2016年经营产品情况表显示,其医疗保险保费收入为15.56万元,重疾险保费收入为4.41万元。2016年医疗保险保费收入76.28万元,重疾险保费收入为6.45万元。

此外,上海人寿目前销售主要渠道为银保,银保渠道销售健康险业务有难度。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营业部经理于洪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保障类产品销售与理财型产品销售完全是两种模式。理财型产品主要要向客户说清楚收益即可,而保障类产品往往有一个消费者教育过程。

有保险公司健康管理部门人士介绍称,目前保险公司向第三方服务公司采购的医疗健康服务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按保单张数收取服务费,这种方式单张保单的医疗服务收费很低,另一种是按接受该项服务人次收费,虽然这种方式单次收费要比第一种高一些,但是上海人寿的健康险保费很少,接受第三方医疗服务的人数也不会太多,所以即使上海人寿向*ST海投采购健康服务,其服务费也不多。

不过,对于如何借助上海人寿的客户资源来拓展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模式,记者致函*ST海投的相关负责人,其以“领导在外地出差”为由未予解释。

而上海人寿方面表示,“目前我们不掌握上市公司重组的相关情况,上市公司要遵守交易所的有关规定,我们所了解的信息和媒体了解的也是一样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