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A股流动性骤降并非好事

2021-08-07 13:44:37

 

来源:互联网

A股流动性骤降并非好事

自2017年11月中旬以来,A股流动性呈现持续下滑的迹象。有人统计竟有近千只股票在单日成交额不足2000万元,有近百只股票在单日成交额不足500万元,有些股票在20分钟内竟无一股成交。曾经以高流动性、高换手率标榜的A股市场竟然到了这种境地,很难让人想象。

再看看另外一组数据,剔除2017年新上市的股票,两市最新市值为53.09万亿元,较2017年初的50.63万亿元,上涨了2.46万亿元。但上涨的部分主要来自年内市值增加前10只股票,这10只股票市值累计增加了2.42万亿元,也就是说这10只个股撑起了A股2017年的上涨的重任,绝大数股票在瞎忙活。

之所以出现目前这样一个局面,与近两年A股市场的监管环境趋严有关,尤其监管部门对于庄家、大鳄的围追堵截,让重组、概念股、小盘股不敢再兴风作浪,而那些曾经被投资者不屑一顾的大盘白马股反而成为市场的焦点,表面上A股市场的投资理念逐渐趋于“港股化”,有了价值投资的痕迹。这似乎是好事,也是监管部门希望出现的结果。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行政倡导让一个近60万亿元市值的股票市场去追逐那几十家所谓的蓝筹公司,结果就一定是理性的吗?这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究竟是利是弊?香港的低估值、低流动性就一定是理想的市场环境吗?

有机构监测,目前A股市场流动性在大幅下降。其中三大流动性指标:资金面预期指标、场外资金供需指标和场内资金活跃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资金面预期指标从0.58下降至目前的0.05,资金供需指标从-0.04下降至目前的-9.53,资金活跃度指标从0.38小幅减少至目前0.33。这些指标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资金流动问题了,而是市场信心在大幅跌落。因此需要各界深刻思考目前的A股市场。

另外,如果让所有投资者都去追逐茅台等大蓝筹,这些股票究竟会不会被高估?一旦高估市场还会不会继续坚持目前的投资逻辑?估计很难,这些股票本来是作为股市的定海神针,结果都飞上了天,而又缺乏一波又一波的蓝筹公司支撑,一旦波动起来反而对市场影响较大。尤其在目前中国经济转型期,如果过度追捧传统行业的蓝筹股,反而不利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崛起,如果让创业板全面跌落和重组并购被抑制的话,创新型企业拿不到成长溢价则会被抑制发展。创新的产业和创新技术需要大量资本的溢价推动才能真正沉淀少数独角兽企业,如果让股市全面消沉和信心受挫,只去追逐目前看似不错的好企业,但一定会错失未来,就像我们不能指望全民喝茅台来让中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一样,股市偶尔还得有一些活力和泡沫,否则股市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目前A股市场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关键点,大量股票流动性下降其实并非好事。就像港股市场一样,在我看来香港市场的低估值和低市盈率其实未必是健康的表现,恰恰是一个估值萎靡、市场失灵和市场不活跃的病态表现,而并非是一个估值健康的市场。香港投资者不喜欢炒小盘股除了香港创业板市场不尽如人意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千股横行让投资者对细价股产生了恐惧和厌恶情绪。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香港的各类实业都被几家集团寡头所垄断,小企业很难有出头之日,中小企业缺乏想象力,而且香港的房屋租金高企,很难让小企业生存和创业,于是就自然形成了香港的市场生态。另外香港市场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群体,投资重点主要配置在蓝筹股。而中国内地则不一样,大量中小创企业反而是战略新兴产业的探索者,很有可能是未来的冠军企业,如果资本市场一味打压这些企业,而支持夕阳红的传统大企业,则容易出现资源错配而导致缺位,就像A股市场错失整整一代互联网企业一样,让这些在国内最赚钱的企业把投资收益分享给了外国人。因此管理股市绝不能用审慎监管的银行监管原则来指挥股市,得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格局。

如果简单套用比较逻辑,让A股估值港股化,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则是一场灾难,目前A股市场反而应该提高市场吸引力,保持适当的估值优势,让在境外上市的优质资产回归A股,改变A股市场的整体质量,让转型期的A股上市公司获得外延式增长的能力,既实现中国经济的存量整合,也让A股市场继续保持吸引力,只有这样资本市场才能在目前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如果让股市彻底熄火、走向低估值,对青黄不接的中国经济打击最重。

其实,股市有些泡沫并不可怕,高市盈率的上市公司往往有并购低市盈率的冲动,逐渐通过外延式增长的方式既降低了市盈率,也扩大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规模,有些公司运气好会并购到增长潜力比较好的资产,从而为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新基础。因此,A股市场应该尽快提高市场信心,改善流动性骤降的局面,让股市充分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