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报告: 金融犯罪案呈阶段上升走势 涉及贷款业务占比48.41%
《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报告: 金融犯罪案呈阶段上升走势 涉及贷款业务占比48.41%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2020年2月1日,由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等共同编写的《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在京发布。该报告称,在金融反腐高压之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审结态势整体呈阶段上升趋势。其中,诈骗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和职务侵占罪案件数量居前三。同时,从业务领域分布看,涉及贷款的金融犯罪案件占比48.41%,远超信用卡、保险、理财和金融票证等领域。
报告称,2018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共1573件。其中,2018年审结264件,2019年审结688件,2020年审结621件。
据了解,从罪名分布来看,诈骗罪占比最高,达到了428件,占比27.21%;违法发放贷款罪和职务侵占罪的案件分别为124件和106件,占比分别为7.88%和6.74%。从业务领域分布看,涉及贷款案件占比48.41%,排名第一;涉及信用卡、保险、理财和金融票证的案件占比分别为24.07%、12.7%、8.99%和5.82%。
中国银行业协会法律顾问卜祥瑞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340多万亿元,从业人员亦以百万计,个别领导干部的金融犯罪行为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金融业声誉。同时,相关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金融机构治理机制和伪创新都与金融犯罪相关。”卜祥瑞称,如何有效制约重要的金融权力问题是防范金融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他认为,目前还出现了很多新型犯罪,这些源于伪创新,是一种高智商的犯罪。比如,利用资管业务设计结构化的优先劣后做利益输送等。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认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从刑期分布看,一年以下占比仅9.07%,而五年及以上刑期的占比达到了22.23%。
他认为,司法大数据的运用能够很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而这也是大数据在司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目的。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金融犯罪研究中心主任王殿学称,中国金融犯罪在立法层面有“从重—从轻—从重”的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涉及到银行犯罪最高判处死刑,后来死刑在金融领域有所减少,包括集资诈骗、盗窃等。“最近立法明显有了加重的趋势,银行等金融机构高管判处死刑和死缓的案子明显增加了,显示出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明显加大。”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