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之争风云再起 银联联合银行业突围“无卡化”转型
账户之争风云再起 银联联合银行业突围“无卡化”转型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崛起,大众付款习惯发生巨变,实体卡逐步“隐身”,账户走向前台,这对银行转型不断提出挑战。
8月31日,中国银联联合多家商业银行、主流手机厂商、重点合作商户及支付机构,发布首款数字银行卡“银联无界卡”。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显示卡组织与银行业应对无卡化转型的探索持续升级。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一级巡视员樊爽文在发言时表示:随着银行无卡化进程加快,现在需要重新对银行卡概念进行定义。数字银行卡实现了发卡模式、管理模式、安全应用全流程数字化,是银行卡顺应无卡化趋势迈向数字化新阶段重要一步。
银行卡急需“重新定义”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此次银联发布的数字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两类卡种。相较于传统银行卡,数字银行卡主要突破了物理介质和空间时间限制,在发卡模式和发卡系统上有所创新——通过在线申卡、领卡,某些银行可以实现即申即用,可以随时进行存取现、转账、手机闪付、条码支付等服务,与实体卡几乎没有区别。
作为卡组织,银联更侧重在应用安全上“定标准”。相对而言,传统银行卡发卡系统更注重卡介质的风险和安全,数字银行卡更注重数字信息的安全传输。
据银联相关产品负责人介绍:在安全性方面,银联数字利用支付标记化、通道加密、实时风控等技术来保护持卡人关键信息,此外借助Token2.0 数字支付体系,打通多重消费场景,持卡人可将数字银行卡与公交、手机钱包等场景进行绑定。
樊爽文表示:随着银行无卡化进程加快,需要重新对银行卡概念进行定义。数字银行卡的形式和流程的变化能够为银行业获客、引流,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新的支撑,创造银行卡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同时也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支付需要。
据悉,此次银联无界卡在境内外同步发行,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部分区域性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均将加入首批试点。中国银联常务副总裁蔡剑波认为:数字银行卡有助于推动以云闪付APP为核心、符合银行业统一标准的各类移动支付产品的协同发展,及其在重要便民场景的广泛应用。
账户之争风云再起
随着移动支付日盛,无卡化消费渐成趋势,银联和银行近年来尝试过多种途径探索从“卡基”到“账基”的转型。
其中,“卡基”支付的核心是银行卡卡号,“账基”支付的核心是实名认证。行业共识在于:一个人可能有多张银行卡,但其“账基”支付的账户需要一个即可。
资深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峥告诉记者:银行运营客户的关键是“人”,而非“卡”。一个人可能拥有多张银行卡,如果银行不掌握“账户”,无法了解其消费习惯,也无法做好运营和增值服务。银行卡从“卡基”向“账基”跃迁是必然之路。很多银行的二类户、三类户从前没有产品形态,通过数字银行卡形式,叠加权益,可以精准聚拢更多客群。
不过亦有行业人士认为:从“卡基”到“账基”,涉及的是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用户体验、风险模型全流程的改进,仅仅有了流量入口还不够。长期看,还是要比拼各家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据某机构人士透露:对于各家银行,“卡基”和“账基”的切换、关联需要配合内部构架的调整,某些银行现在还并不具备相应能力。
而这也会让产品使用的体验有差异。该机构人士认为:目前如果拥有某家银行的一类账户,那么开通“数字银行卡”相当于再开一个二类账户,几乎可以做到即开即用(根据某些银行规则),但如果本身没有这家银行的一类账户,直接开二类账户,可能会导致某些功能无法使用,必须再配合前往网点“面签”。不过相关规定还是视合作银行方的具体规定。
在董峥看来:以信用卡业务为例,很多人越来越对实体信用卡的使用“无感”了,一来移动支付让实卡的存在感非常差,第二就是办卡与消费场景的距离越来越大。信用卡风险防范说到底是需要通过一个综合风控体系来完成,仅仅靠一个申请环节的面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风险问题。
(编辑: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