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无感支付跑马圈地 银行抢占小额缴费场景

2021-08-07 12:11:15

 

来源:互联网

无感支付跑马圈地 银行抢占小额缴费场景

随着ETC推广如火如荼,近日“无需现金、无需刷卡、无需手机”的无感支付,正以出行场景为切入点闯入支付市场,也成为银行及支付机构抢夺布局的蓝海。

无感支付的诞生,是科技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渗透的结果。作为更为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无感支付正在融入更多小额缴费场景,帮助银行抢夺长尾市场。但对于其他相对复杂的场景,还存在支付介质识别、场景计费争议高等问题,无感支付的进一步铺开仍存在难度。

从“智慧出行”切入 抢滩长尾市场

所谓无感支付,是指经付款人授权,银行或者第三方基于客户预留的支付凭证和现场采集的支付介质相关数据,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生物识别等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实时进行数据处理,进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无感知付款的新一代支付方式。

9月10日,工商银行宣布在北京、浙江、四川、吉林、山西、上海、贵州、山东八地同步正式对外发布“工银无感支付”产品。据了解,该产品是工行围绕智慧出行打造的全新产品体系,在全国各地已有高速公路、机场、市区路侧停车、大型商业中心和加油站等领域合作项目近400个,北京首都机场T1、T2、T3所有停车楼也都新增了“工银无感支付”服务。

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对于车主而言,在工行手机银行绑定车牌号与银行卡后,即可实现驾车离场时自动扣款、快速通行,以提高停车场通行效率;对于收费方而言,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资金错账。

早在2018年4月,建设银行已与中国银联合作,在深圳正式落地无感支付,只需在建行手机银行将车与62开头的银联信用卡绑定,车牌即视为建行卡,可在停车场、加油站以及洗车场等地实现无感支付,自动扣款;中国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亦在2018年于深圳、广州等地落地了无感支付,布局“智慧出行”。

对于出行场景无感支付的跑马圈地,不仅集中在银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机构也已经展开了布局。

某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相比于二维码等移动支付方式,无感支付更能降低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实现支付与验证二合一,且基于机车牌照识别相对简单,目前主要应用于出行场景方面。

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17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小型载客汽车突破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09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69亿人。业内人士认为,仅从出行场景来看,无感支付就有很大发展空间。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了解到,仅2019年上半年,工行车辆出行场景总交易笔数已经达到580万笔,全行对车辆拓展无感通行共379个项目。

谈及在“停车”与“过路收费”方面的无感支付,银行与支付机构推出的无感支付各自有优势,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业务部助理总经理张翼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比较两者差别,一方面是开启入口,即如何开启无感支付,是否方便,“最普遍的情况还是在APP上直接开通,这种情况下,开通便捷性、APP覆盖率、以及是否有绑定优惠等就可以体现出不同”。

另一方面差异,张翼认为是覆盖度以及停车场、收费站接入难度,即停车场或收费站支持哪种无感支付。“用户开通无感支付虽然简单,但是停车场或收费站想要接入无感支付,起码要有相关的设备和配套的系统,要衡量如何接入,接入哪一家,是不是能接多家,接了多家哪个优先等诸多问题。”张翼如是说。

张翼认为,权衡以上两方面,支付机构的头部企业如支付宝、微信等的APP覆盖率高,有相当不错的入口优势;银行亦可以通过联合诸如银联的云闪付这类渠道,以及自己独有的资源作为入口,且银行原有的大量ETC业务可以升级附带无感支付,“ETC+无感支付”配合在场景上有一定的便利性,同时可以提供多项伴随银行卡的专属的折扣、福利。

某银行网络金融部人士告诉记者:“其实目前无感支付产品同质化比较多,机构间的较量主要在客户数量和商户覆盖面上,还是一个跑马圈地的过程。”

识别技术有待提升 场景拓展仍存难度

工行透露道,未来该行将把无感支付融合到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场景中。谈及无感支付的前景,张翼认为:“仅是道路收费和停车收费这两项就有巨大的市场且需求在急速增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线下场景有使用无感支付的前景,比如公交车、地铁收费等,其场景没有像前者这样突出,技术难度也更大,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不过,现在想要将无感支付应用到更多场景中,还是有难度的。张翼向记者解释道,无感支付之所以能在停车站、收费站铺开,与场景特点有直接关系,比如在停车站、收费站场景,涉及金额较小,其实际交易金额甚至小于移动端的免密支付限额;车辆以及停车场、收费站都是非常固定的实体;场景清晰、简单,计费争议低;车牌识别难度低,成本低。“但其他相对复杂的场景,只要顾客对价格可能会产生敏感性时,交易时的‘授权’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很难实现无感支付。”

上述金融科技公司人士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无感支付与物联网紧密相连,凡是能确认并具有标签唯一性的“物”都可能成为支付介质;在无感支付中,对于支付介质的识别是很关键的一环,在这方面其他场景的支付介质识别技术和条件等还有待提升。

张翼补充道,目前应用于出行场景的无感支付也仍存在一些风险,如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被攻击的情况下,存在造成大批量自动扣费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情况应该可以通过一定的风控机制来加固;再如无感的前提是大量采集相应的数据,如有控制不当可能会有大规模隐私泄露的风险,在车牌号识别的情况下整体还是比较可控,当无感支付已经可以发展到普遍采用人脸时,数据隐私如何保护将会是重点。

上述银行网络金融部人士告诉记者,针对套牌等风险,目前银行也在探索更好的风控方式,单纯依靠车牌信息肯定是不够的,需要获取出行地点等其他信息,做数据分析比对,建立风险模型。

随着无感支付风控的提升、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是否会对银行卡支付、二维码等移动支付带来冲击?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认为,无感支付对于卡片支付的冲击会比较大。“无感支付不需要带银行卡,支付更加便利。而对于二维码等移动支付方式,由于手机承载的功能很多,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因此无感支付在短期内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