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盛极而衰的同业理财:银行贴钱补缺口 转型道阻且长

2021-08-07 11:30:57

 

来源:互联网

盛极而衰的同业理财:银行贴钱补缺口 转型道阻且长

“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一家中西部地区城商行负责同业理财的资管部门业务主管朱明(化名)向记者感慨说。

年初,他所在的银行总部对同业理财、同业存单业务提出新的操作要求:一是将今年业务规模在去年下降20%的基础上,再压缩1/3;二是加强同业理财的穿透式管理,务必了解同业理财资金的具体投向,一旦发现其中存在违规行为与兑付风险,迅速采取相应风控措施;三是涉及期限错配、抽屉协议、暗中担保等违规行为的同业理财业务到期不再续投。

他直言,这些规定的严格力度大大超过了他原先的预期。究其原因,过去3年依靠同业理财、同业存单业务的迅猛发展,他所在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预期略高于当地其他银行,从而吸引大量个人投资者购买,带动零售存款持续增加。如今随着同业理财、同业存单业务持续被压缩,相应的理财产品收益预期与发行规模双双下降,银行如何维系零售业务俨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前总行高层也为此忧心重重,一方面打算提升零售业务服务品质留住个人存款,另一方面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细分。”他告诉记者,“但在同业理财业务受限的压力下,银行必须提高自营理财业务的优质资产获取与风控能力。”

“问题是整个资管团队现在只有不到30人,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自主获取各类优质资产,加之激励机制尚未跟上难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银行的新理财征途恐怕道阻且长。”他直言。

同业理财“盛极而衰”

朱明告诉记者,为了发展零售业务,2014年他所在的银行将资管业务部升级为总行事业部制利润中心,由他负责同业理财、同业存单、委外投资等各项资管业务。

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同业理财业务进入了一个井喷期。截至2016年底,他所在城商行资产管理规模突破600亿元,其中同业理财占比约在50%。

这也给银行理财产品带来额外的高收益预期——由于当时同业理财主要配置在企业信贷或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等非标资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较当地国有大型银行分行高出30-40个基点,从而吸引大量个人理财资金。

为此总行高层还专门表扬了同业理财部门,给资管部门每个员工发放了高额奖金,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推动零售业务更快速发展。令他没想到的是,从那时起,同业理财的好日子也走到尽头。

2016年央行为了管控广义信贷增速,推出了MPA,将银行同业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统计口径。当时朱明担心广义信贷超标,一度收紧了同业理财业务规模。但他很快发现这更像是“虚惊一场”:到2016年底,银行同业理财业务规模从年初的3万亿元扩张到5.99万亿元。

“起初我们也不清楚其中原因,但通过实践发现,一方面当时市场资金比较宽裕,吸引中小银行不断发行理财产品扩大零售业务规模。另一方面资产荒状况又让中小银行找不到合适的资产对接理财资金,只好重新投向同业理财领域。”

他直言,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同业存单尚未纳入同业负债监管约束,不少中小银行借此机会一面扩大同业存单规模,一面加大面向个人的理财产品发行力度,由此扩大负债端规模推动零售业务发展,同时还能赚取不错的利差收益。

“我对此反而更加担心,更严格的监管风暴即将降临。”他直言。

去年起,他骤然发现自己的主要工作围绕三个字开展,分别是合规、自查与风控。尤其在去年4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即46号文)后,朱明所在的银行在一段时间内暂停了同业理财新增业务,对存量同业理财业务开展全面自查,对存在上述套利行为的同业理财业务进行清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