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弊端导致银行基层内控失守
四大弊端导致银行基层内控失守
2017年银监会启动“三三四十”专项整治行动以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一些隐藏的风险点不断暴露。近段时间以来,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失守、案件频繁引起外界关注,其中暴露出来的部分案件涉及金额巨大、人员众多、历时数年,坦率地讲,其违规手法并不高明,但为何明知违规而“为所欲为”且“锲而不舍”?
从当前披露的多起银行基层案件来看,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值得银行业界深刻反思。在当前严厉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驱动下,基层分支机构内控形同虚设、铤而走险的举动,暴露出了当前部分基层分支机构业绩观扭曲、权力无制约、上级管控缺失以及合规文化不足四大弊端。
一是业绩观扭曲。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银行机构过度看重规模的扩张、利润的提升、不良的压降,考核指标短期化。一些管理者在扭曲的考核指标、畸形的分配制度的诱惑与重压下,不择手段、弄虚作假。作假完成了指标,拿到了业绩,便是英雄好汉。但是,这种粗放式高速扩张的政绩观和发展模式本身不可持续,反而埋下了严重的风险隐患。高质量发展不但是对实体经济的要求,同样是对银行业发展的要求。数据不作假,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以正确的业绩观和发展观统领银行业发展,是新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业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急切需要。
二是权力无制约。行长想违规就能违规,在其领导下的班子成员、职能部门都去做什么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做坏事,制度不好可能使好人也无法做成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切实管住管好基层一把手,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更需要在“执行”上下功夫。
三是上级管控缺失。比如近期披露的某银行向近1500个空壳企业授信逾700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其不良贷款,且历时数年,其上级行一直没发现?且发现了没作为?银行从业人员都知道,一个机构不良率长期为零,这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最一目了然的评判就是看一下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情况,同一块土地上能长出完全不同的庄稼?上级行的检查每年都会有,不同业务条线、管理条线甚至包括内部审计,竟然都没有发现、没有提出疑问,确实令人疑惑不解。上级行的管理不能只讲“温度”,更要有“力度”;不能当“好好先生”,要做“黑脸包公”。试想,如果上级行平日管得严些细些,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也就不会有今日的如此严重的后果。
四是合规文化不足。不管是业绩观的扭曲,还是一把手权力的缺乏制约,还是上级行管控的缺失,背后映射出的都是合规文化建设的不足。文化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后果。依法合规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底线。不管为了什么、因为什么,这条底线都不能触碰。可惜的是,在一些地方这条底线已经是“高线”了,是少数从业者难以企及、也不愿达到的高要求了。他们整日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以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甚至当找不到这个创新的题目时,便索性赤膊上阵,从而造成合规文化的欠缺。
2017年是银行业“强监管、治乱象、防风险”的一年。2018年,监管层仍然延续强监管态势,银行业市场乱象必将会进一步整治。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质量的真实性、不良处置的合规性,都已列入今年市场乱象监管检查处罚的重点。这是必然,更是好事。这对银行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回归本源,防范风险,合规经营,要真真正正地把银行当成银行来经营、来管理。
(作者系银行业资深从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