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降杠杆棋至中盘 监管重申收紧通道业务
金融降杠杆棋至中盘 监管重申收紧通道业务
日前,证监会关于“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所谓‘通道业务’”的表态,引发各界对于“全面禁止通道业务”的猜测,也将资管行业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近年来,随着指向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及银基合作的监管规范、窗口指导不断增多,压缩“通道业务”规模已逐渐形成业内共识。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作为“通道业务”参与主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了解到,一方面,资管业人士普遍认为本轮监管表态并不意味着立马全面禁止通道业务;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已纷纷谋求转型。
知名经济金融评论家余丰慧表示,原先“通道”主要是为商业银行而设置,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与银行结合起来所做的理财投资,资金一般会投入到股市、房地产等所谓高收益领域。目前监管方面其实处在两难的选择境地,一方面意欲严管通道业务;另一方面也担心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再提重管理降规模
5月19日,在通报对新沃基金重大风险事件处理情况时,证监会强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从事资管业务应坚持资管业务本源,谨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职责,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所谓“通道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监管层对收紧通道业务的表态,更多是对早已明确的“加强资管业务监管”态度的延续。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监管方面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资管机构应该重视主动管理,降低通道业务规模。
余丰慧指出,监管部门收紧通道业务,主要是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防止通道业务对资本市场造成较大扭曲。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容易引发风险交叉感染。“银行资金是有期限的,一旦股市下跌,银行会让投资者还贷,投资者必然会突然卖出股票,越卖出股票,股市越跌,银行越不批贷,股市越跌,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在他看来,通道业务本身就是商业银行投机取巧创造出来的形态,所有决策权都在银行。加之目前已放开基准利率,银行应该走正道,通过提高利率(而非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这种情况下,我赞同彻底关闭有关商业银行的通道业务”。
据了解,通道业务是一种同业业务,主要投资于非标市场。理论上讲,通道业务中通道方主要担负被动管理责任,即通道方往往不用负责项目端和资金端,也不用承担投资风险,收取较低的管理费。但实际情况是,近年来,券商、基金子公司因为通道业务接受处罚的案例屡见不鲜。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即使担任通道角色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基金子公司:3年10倍的规模增长奇迹与风险》一文中指出,基金子公司潜藏的风险点在于:规避监管、职责不清、低资本、高杠杆、通道业务让渡管理责任、风控措施不足。不同于信托和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前没有资本金的约束,呈现出明显的杠杆高企态势。据了解,2016年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高达10.5万亿元,但是79家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计却只有56.5亿元,行业杠杆高达1800多倍。
在此背景下,监管方面不断收紧通道业务,诸如去年以来围绕基金子公司颁布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净资本等风控管束,使基金子公司规模增长受到较大冲击。
至于对券商资管业务的影响,海通证券行业研报指出,在监管层当前去通道、控杠杆、防嵌套的明确立场下,券商资管的转型压力不容小觑,资管业务实质性转型迫在眉睫。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也表示,各券商通道业务所占的比重决定了它受到的影响大小,但总体来看通道业务还是占整个券商业务非常小的一部分。
利好信托业?
通道业务最早出现在银信合作模式中,如银行理财通过信托计划开展票据投资和委托贷款等。截至目前,监管重心更多是基于证券、基金行业。有观点认为,监管层进一步收紧证券基金通道类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信托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