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征收远期售汇准备金遭质疑 回应称不属于资本管制
央行征收远期售汇准备金遭质疑 回应称不属于资本管制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上周,有关于央行将对远期售汇业务征收风险准备金的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昨日晚间,央行对外承认了这一举措,同时针对外界的质疑,央行也表示,征收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不属于资本管制。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自8月11日完善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以来,中国外汇市场波动加大。而为了维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在8月31日发布特急文件,要求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
此前,央行在8月份还多次进行了市场干预,由此导致8月份外汇储备大幅下降。
央行此前发布的特急文件显示,从2015年10月15日起,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外汇准备金率冻结期为1年,利率暂定为零。
对此,证券时报报道表示,昨晚央行相关负责人承认近日下发《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并表示,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利于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上述负责人解释称,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影响市场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近期打出“组合拳”,严打外汇违规流出。除上述《通知》外,据了解,近日国家外汇局还下发了《关于加强近期银行代客售汇业务监测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购付汇外汇业务监管的通知》等,各地方省分局也按照总局要求,分别印发类似《加强购付汇业务审核》等文件。不少业内人士称,目前大量企业和个人从事多渠道跨境套利,即境内市场购汇、境外市场结汇。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就表示,目前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和遗漏”一项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资本外流渠道,该项包含了很多规避中国政府监管而流出的资金,表明形势并不轻松。
央行此次及早严密监测远期售汇业务,以防对人民币即期汇率造成波动,被认为是吸取6月股灾经验。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央行旨在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在为形成趋势性做空之前及早增强审慎管理;与此同时,降低维持汇率的成本。及早降低远期杠杆倍数,增加央行相对控制力,减少未来维持汇率的成本。
不过,《通知》一经出台后,仍有不少声音认为此举为变相的资本管制。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次对远期售汇征收风险准备金并未对企业参与外汇远期、期权、掉期交易设置规模限制,也没有逐笔审批要求,更没有禁止企业开展这类交易,显然不属于资本管制,也并非行政措施,而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与其他经济体的措施相比,央行的最新措施旨在增加外汇投机成本,并未设置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数量上限,更加注重体现市场化的方向。
此外,中国证券报还报道表示,央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下降939亿美元,8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56万亿美元。这是自今年5月来外储连续第4个月下降,外储余额也下降至2013年9月以来的两年最低值。
央行解释称,8月外储变动主要影响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向市场提供外汇流动性;二是外汇储备委托贷款项目在8月份进行了一些资金提款;三是8月份国际市场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调。
央行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经常账户还会保持顺差,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资持续增长。中国外汇储备充裕,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未来外汇储备有所增减也是正常的。
上海法询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政策研究学者孙海波表示,从长远看,当前稳定的贸易顺差是汇率稳定的基石。此外相对于其他监管机构,央行和外管的监管水平和政策及时应对也构成另一道防线。但短期更多是监管层和境内为套利有备而来的企业及银行之间博弈,在这场外汇博弈中,央行和外管局更希望通过现有监管框架严格执法来压制套利行为。
(编辑: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