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市场发行回暖 直接融资类产品大增
信托市场发行回暖 直接融资类产品大增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在监管部门接连发布资金信托和融资类信托新规后,信托公司的发行规模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今年6月信托公司发行规模较5月环比下降16%,7月份下降幅度虽有所收窄,但远不及2019年同期数据。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今年上半年可谓是信托公司的黑暗时刻,多项政策频繁发布,几乎堵死了信托公司想要扩大规模的路子,相比规模,对很多公司来说,活下来也许更重要。
对整个行业来说,市场几时能够回暖,也成为下半年值得关注的事。
产品逐渐回暖
经过两个月的调整,信托产品的发行逐渐回暖。特别是受资本市场利好因素影响,8月中旬开始,信托产品在证券和权益投资运用类方面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8月第三周到9月第一周的数据中,金融领域的产品和权益投资产品的占比最大,其中权益投资产品成立品种达到两位数。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报告称,受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信托业加大了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和投入力度。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投向股票的资金信托余额为4710.84亿元,占比2.66%;投向基金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459.60亿元,占比1.39%;投向债券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2,241.27亿元,占比6.92%。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第一季度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资金较2019年末略有下降,但占比却同比有所提升。
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简永军分析,信托公司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领域的产品不断增多,说明信托行业已经在不断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债券和大类资产配置领域持续发力,以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业务。
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8月29日~9月4日期间,有34家信托公司成立了250款集合信托产品。其中,有148款公布了成立规模,平均成立规模为1.51亿元。
从资金运用方式来看,权益投资运用类产品成立了107款,证券投资运用类产品成立了47款,两者总占比约为62%。
普益标准信托研究员程阳认为,去年开始,监管层对金融机构实施去嵌套、降通道等多种措施,今年以来信托公司投向金融机构的资金同比是在缩小,这为权益类投资和证券投资提供了机会。
额度依然受限
对于信托公司来说,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其探索资本市场业务的能力也在提升,但短期内信托公司做证券投资的优势并不明显。
“政策出来以后,融资类新项目发行受限,存量的旧项目因为地方政府也在控制债务率,所以额度也在缩小,没有量做支撑,信托发行规模下降是必然。”一位大型信托公司相关人士坦言。
他所说的政策,主要是指监管有意叫停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尽管没有正式的文件下发,但部分信托公司已经收到了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主要是前期比较激进的公司,监管要求其暂停融资类业务,目的也是控制风险。”该人士说。
然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融资类业务一旦被叫停,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将受到极大挑战。“目前信托公司大部分的非标业务主要集中在通道类,且通道业务主要看重信托公司的资质和行业资源,头部信托公司受影响会较大。”上述人士说。
在多位信托公司人士看来,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下降只是一个表象,如果资金信托和融资类业务等政策严格执行,那么年内信托公司合并的情况也会发生。“目前行业趋势是要压降融资类业务的整体规模,目前信托公司都对相关业务做了调整,预计未来信托公司的合并潮或将变成常态化。”中部省份一家信托公司人士预测。
记者了解到,对于监管政策的实施,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监管政策不会一刀切停止信托公司开展融资类信托业务,而是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促使其优化业务结构,直至信托公司能够依靠本源业务支撑其经营发展。
但信托从业人士对此依然比较悲观。“一旦被合并,短期内东山再起的机会也较小,现在业务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一是存量额度还没用完,二是增量市场已经在转型。”上述大型信托公司人士分析。
简永军认为,投资信托、服务信托和财富管理是信托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信托公司应努力提高自身在资本市场和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投研能力,丰富产品形式,以客户为中心,搭建现金管理、债券投资、FOF\MOM、权益投资、私人股权投资等立体化产品线。同时加速回归本源,充分发挥出信托制度的魅力,大力开展服务类信托业务。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