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工厂”重回机器轰鸣的大时代 复工复产“拉锯战”
让“世界工厂”重回机器轰鸣的大时代 复工复产“拉锯战”
本报记者 张家振 北京报道
“我都到厂里准备干活儿了,工厂所在地的街道办又要求在宿舍隔离观察7天才行。”2月24日,山东临沂人赵宏在返回东营市垦利区胜利油田某配套石油化工企业准备复工一天后,又选择了返回老家“避风头”。
和在老家相比,赵宏在东营可以赚到接近两倍的工资。但赵宏的复工之路并不顺利,在村委会开了证明,办理山东省统一的健康通行卡之后,回到东营还是没法突破重点观察7天的政策限定。
截至目前,东营市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新冠肺炎“零确诊、零疑似”的地级市,被称之为山东的“一方净土”。在多措并举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当地还需要保住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
随着全国战“疫”局势的日渐优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变得更加紧迫,让“世界工厂”重返机器轰鸣的大时代,正成为举国上下合力突围的另一个方向。
2月23日,中央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了8点要求,落实分区分级精准推动复工复产成为总体路径。国家发改委也指出,在继续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分区分级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节、要素保障力度和落实减税降费等帮扶力度,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员工返岗、企业复工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储备口罩等防疫物资、汇聚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打通产品销售物流和营销网络等“拦路虎”并存。任何一个链条存在问题,都会让企业复工复产“拉锯战”变得更加胶着。
破除复工“拦路虎”
2月21日,满载157台各类工程机械整机的运输车辆驶出山东华伟重特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伟重特公司”),开启了“漂洋过海”的出口旅程。这些机械将统一发往青岛港,通过货轮运输到俄罗斯、印尼和越南等地。
位于山东省蒙阴经济开发区临工工业园的华伟重特公司是临工集团成员企业,早在1月30日(正月初六)就已正式开工复工,是蒙阴县最早的一批复工企业之一。
回顾起这一海外订单的交付过程,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延华印象深刻。据刘延华介绍,自复工以来,公司先后面临着国内销售渠道几乎全面停滞、外省技术人员不能及时返岗、复工复产所需原材料储备不足、整机装配产业链条还没有完全实现产能恢复等问题。
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华伟重特公司在国内的销售渠道几乎全面停滞,公司大力推广海外市场线上销售,才最终获得了这一157台出口整机的订单。刘延华告诉记者,这157台车要按照3个国家的标准生产,分为10大类30多个品种,大部分是多样化、个性化的“私人订制”,这给我们生产组织造成了巨大困难。
“同时,由于公司技术人员一半以上都是外省员工,不能及时返岗,也让产品设计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刘延华表示,机械设备产品大概有200个部件,由160多家供应商组成,供应商不能全部开工复产,零部件也不能按时到达,所以还面临着逾期的风险。
蒙阴经济开发区招商办主任张明良表示,了解到企业实际困难后,在县防疫指挥部统一协调下优先安排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专家提前返回,统一安排在当地酒店进行了14天隔离,技术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最终完成了产品设计的规划讨论等工作,在完成隔离观察后已重返工作岗位。此外,通过对整机装配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一一进行沟通协调等做法,也为订单如期交付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生产要素保障。
华伟重特公司的复工过程只是当地复工战“疫”一个缩影。据蒙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建国介绍,截至2月25日晚,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86家,复工率96%;累计返岗职工9220人,占全部用工人数71.6%;重点项目开工复工42个,复工率43%;在全县322家物流运输企业中,申请复工复产的有152家,已通过审核开工的企业9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