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提高生育率应找准发力点

2019-09-14 07:17:00

 

来源:互联网

提高生育率应找准发力点

李佳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400多年前,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今天,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生还是不生,这也是一个问题。
出生率的下降,这一现象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富裕地区和国家已经是普遍趋势。近日,韩国统计厅发布了《2018年出生统计(确定版)》。2018年,韩国出生人数仅32.68万人,生育率再创历史新低,降至0.98,即平均一名女性一生生育不到1个子女。至此,韩国成为世界唯一的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
为什么富裕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反而下降呢?无外乎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生理上造成的不能生;二是心理上形成的不想生;三是物质上产生的不愿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愿生对生育率的影响最为明显。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人们不愿生呢?原因同样有三个:一是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二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三是抚养压力越来越大。可以说,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抚养压力,已经成为压在各国出生率上的“三座大山”。
针对出生率的下降,许多国家的舆论都将此称为关乎国家发展命运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政府更是普遍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多方面措施。如日本将于今年10月起全面推行幼儿教育免费政策,为3~5岁的幼儿提供免费的幼儿园和保育园;从2020年度起施行高等教育免费化,向就读大学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发放无需返还的补贴型奖学金。
但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的这一举措并没有得到日本国民的叫好。原因就在于,日本同时将消费税从8%提高到10%。这意味着,年轻人的生活负担并没有得到改善。为教育免费买单的,仍然是年轻人自己。并且,很多日本人提出,与这种所谓的“免费”相比,更重要的是增加托幼机构的数量,提高托幼机构服务的质量。
为了提高生育率,世界各国还有哪些高招呢?总体来看,主要聚集于7个方面:
一是给予产假、育儿假、男方陪产假等假期保障。英国产妇享有39周的产假(不分设育儿假);意大利产妇享有22周的产假和26周的育儿假;德国和日本产妇享有14周的产假和44周的育儿假;爱沙尼亚妇女享有20周产假和146周育儿假,时间最长;法国男性享有11天的男性陪产假,如果是双胎及以上者还会进一步增加至18天陪产假。
二是给予现金补助、税收返还等经济补贴。法国为一孩生育提供一次性补助941欧元和3岁前每月补助85欧元,此后随着孩子增加而增多。日本为一孩生育提供一次性补助42万日元和12岁前每月补助约1万日元。
三是完善托幼服务体系。法国设置了集体托儿所、家庭托幼机构、日托中心、幼儿园等多种托幼服务机构;日本前后三次实行“天使计划”,扩大托幼服务,力争为所有儿童提供全面服务;德国推行“多代屋”计划,鼓励不同家庭、不同年龄的人住在一起,既可以让年轻人帮助老年人做事,还可以让老年人帮助年轻人看孩子。
四是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支持。各国普遍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产后女性提供再就业培训,要求企业不得歧视女性等。
五是推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法国企业为员工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最低工作时间,推广在家工作。日本立法规定,员工孩子3岁以下,可以向公司申请将每天工作时间缩短至6小时;员工有学前儿童,每月加班不得超过24小时,全年加班不得超过150个小时。
六是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平等权利。法国自2007年非婚生子女数量超过婚生子女,2017年非婚生子女占所有新生儿数量的60%,这与法国在法律和社会层面多方给予非婚生子女平等权利有很大的关系;德国通过立法改革,消除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歧视,为非婚生子女提供从称谓到各种利益的平等权利。
七是加大移民力度。2000~2015年,移民对北美地区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对大洋洲国家的贡献度为31%。如果没有移民的人口贡献,欧洲2000~2015年间的人口总数就已下降。
7种对策中,哪一种是最有效的呢?
目前来看,产假的延长让女性更加担心工作中的歧视和排斥,效果一般。经济补贴效果好于产假延长,但舆论担心这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公平。完善托幼服务体系的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0~3岁低幼儿童看护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生育率的提高。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支持,也有助于提升生育率,就业环境越宽松,女性才越放心地去生育。保障非婚生子女平等权利和加大移民力度,在美、欧国家确实有效,但受国情和社会文化传统的不同,还难以得到普遍接受。
从效果评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盲点”和“一个误区”。
一个盲点,就是低幼儿童看护问题。实际上,与给假、给钱相比,这才是对生育家庭的最大帮助。只是与简单的给假、给钱相比,这一点需要政府花费更大的精力。
一个误区,就是女性就业问题。传统上,人们往往认为女性就业率的提高会降低生育率。实际上,只有女性就业更容易了,不再担心因为生育找不到工作,才能让女性敢于去生育。
所以,在生育政策上,我们需要的是破除盲点和误区,找准政策发力点,才能切实提高生育率,才能让“生还是不生”不再是一个问题,而只是一种自然选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