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荒”考验投资产业链 23000家机构面临大浪淘沙
“资本荒”考验投资产业链 23000家机构面临大浪淘沙
凛冬将至,“资本”的粮草是否已经备齐?
伴随资本新规的出台,打破刚兑,降杠杆、去嵌套,降风险、降成本成为资本业界的主题,这直接导致了包括银行、险资、社会发行等过去为母基金配资的主要渠道在最近一年基本陷于停顿、关闭。
对国内大的投资产业链来说,从政府引导基金,到市场化母基金,再到私募股权基金,乃至需要融资估值的独角兽们,由资本荒引发的连锁反应开始在整个链条上传导,几乎每一环都能感受到凛冬将至的“寒意”。
7月5日,在中国风投天河大厦公共运营平台启动仪式暨中国母基金尽调指引发布会上,广州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常务副总经理付燕就表示:“作为政府的母基金,广州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虽然不需要直接在市场上进行募资,但是因为产业引导的集聚要求,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都是需要放大的。所以,不管是1:2、1:3,还是1:4等不同的放大比例去放大时,我们都需要社会资本募到资之后,才能后出资。所以如果社会资本募不到资,我们也无法出资。”
不仅是广州基金,作为中国最大的VC创投机构的深创投副总裁蒋玉才更是直接地表示,“中国基金业行业在不远的将来将会经历一次大的波折,一场潮水的洗礼。而资管新规的出台以及募资难题正是这场大波折的前奏。”
在蒋玉才看来,在这场“资本荒”的洗礼中,中国23000家私募股权机构将面临大浪淘沙。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恰恰是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中国首份《母基金尽调指引》的重大背景,作为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唐劲草虽然私下不止一次向记者表示“不愿谈论募资难”的问题,认为这是“伪命题”,但他同时也告诉记者,“私募股权机构的规范化运作应该是下一阶段的重点,《母基金尽调指引》就是要帮助LP们通过尽调准确评估出一家股权投资基金的真实能力和水平,找到那些潜在投资回报更高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
23000家机构面临大浪淘沙
“我是一直在隐忧担心,就像今天的股市一样,一片惨淡。中国基金业行业终究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会经历一次大波折。”蒋玉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在蒋玉才看来,中国基金业从数字上看一片繁荣,但实际上却面临着大浪淘沙。创投行业真正的出路是要走向品牌化、规模化和规范化。
一组数据的对比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的数字显示,美国的基金机构在历史上从没有超过1000家,高峰的数据只有900多家,现在也就800多家,但截止到2018年5月,中国的基金管理人已经突破了23000多家,基金管理规模已经突破了12万亿元,我们的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突破7万亿元。
“这暗示中国基金业行业在不远的将来将会经历一次大的波折,一场潮水的洗礼。而资管新规的出台以及募资难题正是这场大波折的前奏。”蒋玉才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蒋玉才所在的深创投目前是国内最大的VC创投公司,区别于红杉、鼎辉等美元基金对移动互联网和新消费的投资的偏好,深创投地处高科技密集的深圳,投资了大量的“深科技”和“硬科技”的公司,19年来,深创投大概投了850多个企业,有139家上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目前,深创投还管理了高达1000亿元的深圳市引导基金。也就是说,从LP到GP,蒋玉才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整个投资市场“神经末梢”的变动。
按照蒋玉才的思考,中国的股权投资行业大多数是在2007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包括深创投也是在2007年开始发起管理第一只基金,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的创投计划也是在2010年才开始正式推动的。但是从2010年到现在,中国整个基金业行业还没有经历过一个真正完整的大波折,但是不远的将来,伴随监管加强,接下来行业的重整一定会带来一波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不过,这并不是坏的事情,创投行业未来一定要走向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而不是像现在的随便拉几个人募点钱就能做的工作,不单单是寻找企业并给企业钱那么简单,需要有一系列对企业的投资的研究、风险的管理、监控等严谨过程。”
中金前海董事总经理胡祺昊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过去资本泛滥时,钱比项目多,投资人比企业家多,那时候是不正常的,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在我们跟我们投的GP去交流,虽然觉得很难,但我们用自认为可以穿越周期的价值观和GP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样可能将来会走得很远。”
“今天的困难日子反正是公平的,不是说你舒服,我不舒服,大家都差不多,只要是公平的,艰难的日子可能反倒是我们练内功、练团队、修炼整体综合能力的最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