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 释放进一步开放信号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 释放进一步开放信号
存在了36年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深圳下一步的开放发展引起业界关注,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上日程,已经是全面开放新阶段的重要改革项目。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透露,在研究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项下对港澳进一步扩大开放,并在广东先行先试,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完成CEPA升级工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货物、资金、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是第二次改革开放的尝试,就像是当年的蛇口,标志着国家制度的开放会上一个新台阶。”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撤销“二线”
1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
《批复》指出,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是深圳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的特定历史产物。1982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隔离,称为“二线”,与此对应的是深圳与香港交界的“一线”。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非深圳户籍人员需办理“边防证”,接受广东边防官兵检查后方可通过。
虽然2018年1月国务院才正式批复撤销二线关,但这条管理线其实早已“名存实亡”。
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宝安、龙岗被纳入特区,实现关内外一体化。已有的特区管理线暂时保留,不再新设,这意味着政策上的分界线已经撤销,形式上的管理线依然存在。
一位受访人士向本报记者回忆:“30年前第一次去深圳的时候,还没到深圳就看到这个特区管理线,当时还要过一个海关边检线。那时候整个国家没有那么开放,搞个经济特区,小规模试水。”
2015年,深圳全面启动二线关交通改善工程,随着16个关口岗亭全部拆除,二线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时给予的经济特区特殊政策,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现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跟过去经济特区的开放要求不一样,资源配置的门槛必须降低,人员、资金、物流要高效地流动。
陈波认为,撤销管理线的影响等于零,因为已经名存实亡。管理线当初的意义是试验性质,其历史意义大于现实作用,在某些特殊区域进行大胆尝试,慢慢复制推广到全国,以开放倒逼式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是行之有效的。
更大开放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说,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肩负着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探路的使命。从自贸区建设到撤销“二线关”,中国开始摒弃“政策洼地”,核心是打造“制度高地”,释放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
“二线关”的撤销,象征意义虽然大于实际意义,但对这一举措释放出的开放信号,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已上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重点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金融航运和国际贸易中心。
一位熟悉政策制定的专家告诉本报记者,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开放可能会非常大,不落地则已,一落地可能真的能够跟中国香港及新加坡掰掰手腕。在税收、人员、货物等方面的开放力度都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