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正评估五年实施成效 北京有望实现“大气十条”PM2.5浓度目标
环保部正评估五年实施成效 北京有望实现“大气十条”PM2.5浓度目标
2017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这一个月北京市PM2.5的浓度将决定其是否能够达成“大气十条”提出的“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进而将决定实施五年的“大气十条”是否能够完美收官。
目前,“大气十条”提出的其他目标任务都已经达成。在“大气十条”后,中国将如何治理空气污染,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环保部正在就“大气十条”这五年来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而下一步的治理计划要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布局。
北京PM2.5浓度有望实现“大气十条”目标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提出到2017年要达成三个目标,一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二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在11月29日的蓝天白云呼唤长效“治气”主题研讨会上,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前副总工程师兼大气部主任杨金田认为,“总的来说,《大气十条》的目标是基本完成了。从今年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全国平均PM10和PM2.5达到了47微克/立方米和82微克/立方米,实现了30%多的下降。”
目前,唯有北京市能否达标尚未确定。2016年,北京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
不过,不少专家都对此表示乐观。“只剩下最后31天,即使12月的PM2.5浓度再升高一些,北京也非常有可能达成目标。”贺克斌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17年北京全年PM2.5浓度极有可能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以下。
据北京市环保局数据,1-10月,全市PM2.5累计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较2013年同期下降34.8%。
今年以来,环保部改变了统计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办法。此前有媒体报道,环保部环境监测司改变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处理办法,用当月监测数据最高值替代弄虚作假当日的监测数据;其余时间使用当日实际监测数据。同时在统计今年1月以来累计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时,也一并按此办法统计。而此前,环保部是以弄虚作假当月各项污染物监测数据的最高值替代当月的月均值,即将某项污染物该月每日监测数据最高一天的数字,作为当月的全月均值。
“调整后的数据,只是将城市排名顺序改变。”贺克斌表示,这并不是“修改数据以便达成目标”,因为以前的处理办法最后留下的都是修改的数据,是不真实的,造成数据混乱。
贺克斌介绍,全国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需要用地面数据校准预报模型,这需要真实的数据来增强预报的准确性,“当我们用积累的大量数据来调整模型的参数的时候,数据有问题,会导致参数有问题,反而会使得预报模型出现问题。”
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治理规划和应对空气重污染的应急预案。
“造假有罪,数据无辜。打击环境监测造假行为,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目的是维护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11月23日,环保部宣教司巡视员刘友宾在环保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科学、准确评估造假行为对数据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尽可能用技术手段还原、恢复数据的本来面目,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客观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刘友宾强调,环保部从来没有对环境造假行为有过任何放任和丝毫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