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证券登陆港股 募资160亿港元成年内最大新股
国泰君安证券登陆港股 募资160亿港元成年内最大新股
本报记者 荆丽娟 上海报道
2017年4月11日,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2611.HK。挂牌上市首日,国泰君安股价平开,报15.84港元。截至当天收盘,国泰君安A股(601211.SH)报收18.51元人民币,当天上涨0.16%。
国泰君安此次全球发售约10.4亿股H股股份,配发结果公告显示,每股H股的发售价定为15.84港元,公司共募集资金约160.41亿港元。这是今年以来香港市场集资规模最大的新股,也是今年以来全球发行规模第二大的新股。
国泰君安证券H股股份在国际配售及公开发售中,均获得了超额认购,其中,公开发售超购2.61倍。作为今年港股市场最具影响力的IPO之一,国泰君安H股全球发售吸引了诸多优质基石投资者,包括国际著名私募基金安佰深私募股权投资集团旗下基金、大成国际资产管理(作为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经理)、BOCOM Investment(交通银行资产管理)、永伦基业、工银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ICBC PB Fund及东海东京。
据统计,基石投资者认购的H股总数合计约2.93亿股,约占全球发售完成后已发行H股股份的25.64%(假设未行使超额配股权),这是近年来国内证券公司H股全球发售中,少有的能够有著名境外投资者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的大单。按照相关规定,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s)按IPO发行价格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有限售期(6~12个月),基石投资者的背景介绍和认购金额需要披露在Reds或者HKPO招股书中,通常业内认为,基石投资者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市场定心丸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强的大型证券公司纷纷利用市场地位、资本和规模优势,在全市场、全业务领域加速实现规模化和综合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国泰君安方面认为,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后,国泰君安不仅构建起更加国际化的资产负债结构,也拓宽了核心净资本的补充渠道。随着资本实力提升,公司将在多个业务板块全面发力。此前公司发布的H股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将此次全球发售所筹资金的30%用于发展机构金融业务;30%用于发展个人金融服务与业务;15%用于发展投资管理业务;15%用于发展国际业务;10%用于额外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业务用途。
据介绍,为了全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巩固各个业务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实现“成为本土全面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战略目标,国泰君安也将实施相应的业务战略:在机构金融方面,公司将致力于为机构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个人金融方面,将致力于增加个人客户黏性;投资管理方面,将致力于提升管理资产规模;国际业务方面,将聚焦境内客户全球资产配置需求。
回顾国泰君安证券的成长史,不难发现,国泰君安跨越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部历程和多个周期。从2007年到2015年的九年里,公司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一直名列行业前三,营业收入有七年名列行业前三。2016年度财报显示,2016年公司营收257.6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98.4 亿元。其中,国泰君安营业收入、净利润均排名行业第二,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分别均位居行业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