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全球化未来的新动力
亚洲:全球化未来的新动力
在英国公投退出欧盟,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就职后立即签署协议让美国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随后提出要重新考虑北美自贸协定谈判,再到将多个国家列为“汇率操纵国”,一系列以“美国优先”为前提的贸易搜索举措引发了全世界的侧目: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体的收缩举动似乎意味着一直以来坚持的开放和包容的全球贸易体系存在“开倒车”的风险?过往从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在此背景下,习特会前,3月末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直接将主题定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在全球化遭遇挫折的时刻,格外需要为其注入新的动力。亚洲和新兴经济体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受益群体之一,也应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区域一体化或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缓冲器
2017 年 3 月 23 日,《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 2017 年度报告》显示, 2016 年 E11 的经济增长率为 4.4%, 仅较上年下降 0.1 个百分点。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为 3.1%,欧盟和七国集团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1.9% 和 1.4%,远低于 E11 的经济增长率。
自2010 年博鳌论坛发布首期《新兴经济体 2009 年度报告》首次将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 非和土耳其定义为“E11”(新兴 11 国) 。今年是报告连续第八年发布,截至2016 年 E1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60%。
“新兴经济体的4.4%的增长率在全球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这种相对高速增长率会进一步加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当中的比重,也加重他们在G20当中的经济规模的比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表示。
不过他也强调,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在趋好,其中存在着分化。例如,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恢复性增长,这使得新兴经济体中资源性国家的状况好于往年。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整体在过去几年出现下滑,所以新兴经济体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尤其是在不是新兴国家强项的服务贸易领域,新兴经济体整体贸易表现低于发达经济体。
而在商品贸易领域,越来越多依赖出口的国家现在面临发达经济体的强化贸易保护措施。2016年七国集团成员总共出台240项保护措施,其中最多的就是美国。
在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看来,这些外部因素有影响,但是从根本上看,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国家面临的最重要改变是过去20年、30年所驱动亚洲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配出现了重要的变化。
2014年,亚洲的贸易处在缓慢增长中,年增长率为 2.5%,到了 2015 年,亚洲的贸易跌入负增长。这也是金融危机之后,亚洲的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进口贸易的下跌,2015 年,亚洲的进口下 降 8.5%,超过出口 7.1%的负增长。在2015年,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出口下降 4%,但是进口却下降了 12%。
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需求萎缩,导致全球贸易降低。这一影响随后逐渐传导到主要以贸易出口为主的东亚地区。
但这一次有所不同。2015 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相对复苏,尤其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美国甚至出现了超预期的增长。
林桂军解释,东亚贸易中约60% 是中间品(通常用来衡量全球价值链的一个指标)。而2015 年东亚进口下降最剧烈的正是中间品的进口。主要东亚经济体, 包括日本、中国、韩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中间品进口的平均下降幅度超过20%,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日本,达到-30%,最小的是泰国(-13.3%),韩国中间品进口下降了 20.3%,中国下降了 19.5%。
“中间品下降是亚洲贸易变化的突出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中间品贸易在同期变化不大。”林桂军表示,未来可能不是向中国运送零部件生产之后再跨国销售,而是直接面对大的市场组织较近的生产。目前大概80%的企业依赖于全球价值链,所以重新考虑自己的竞争力和区位优势变得更加重要。
“很多国际企业积极开发取代远距离进行加工的机器人的技术,尽管目前仍没有具体的数据显示,传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因此受到多少损失,但是要意识到变化正在产生。”林桂军说。
由于新兴国家之间在商品贸易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2016年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也出台了161项贸易保护措施。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内部的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的讨论正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