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信号”
义乌“信号”
编者按/ 两年内店铺减少8000家?2017年,世界最大的小商品聚集地,迎来不一样的“开门红”。在世界经济下行、实体经济遭普遍忧虑的时段里,人们更为迫切也更加敏感地关注着义乌商情,试图在电商与实体关系、国际贸易趋势、中小商品未来等问题上寻找一个准确的答案。但答案,从来就不是那么简单。
相似的忧虑,更像是压力之下的情绪释放。而无论是义乌国际商贸城,还是各行业商户,都有着更为明确的想法,更加积极的做法,比如一年前的“引狼入室”就被认为加速了商位转手频次,也增大了场内压力。
这些,或许正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所在。
一线调查
义乌小商品城铺位转租秘密
“15平方米,40万元租下,转租出去才11万元。”2017年2月15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商户吴永权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果只是收集抱怨,吴永权的遭遇或许还算不上惨,但真相,从来没那么简单。
这天夜里,商贸城的电子平台义乌购回应称,“两年内店铺减少8000家”严重不实。几天前,媒体引用该网数据,算出上述“结论”。商贸城迎来令人不快的舆情危机,义乌市领导随即过问。
本报记者走访发现,国际商贸城开业率、承租率均远高于九成,其仍是外部商城“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但在一些区域,也有部分关门的景象,比如吴永权所在的床上用品区。
“过去毛线区很繁荣,但现在呢?过去没有打底裤,现在很火爆……变化始终都有,表现出来就是商铺的转让转租,但意味着什么,需要深入探究。”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城集团”)工作人员提供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6年里,其市场商位出租率为96.31%,高于2013年创下的峰值96.1%。
“有些地段确实偏,犄角旮旯的,人们不愿意租,但两年减少8000家,我们一区总共才8000家商铺,那我们不早关门啦?太夸张,太荒诞。”商城工作人员认为相关报道严重失实,令人震惊。
开门“虚惊”
“商户在问怎么回事,市里领导也在问,但他们也知道这是假的。”2017年2月16日,商城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必须迅速回应,以防这种不实信息误导外商。
根据监测,到当天15时,外商进入一区的数量为1159人。“很不错,看来没受影响,但还需要继续观察。”
几天前,有媒体报道称:根据“义乌购”从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的数据,义乌商贸城平均每个月有1039个店铺关闭,鉴于同时期新开店铺不到700个,截至2016年前八个月,商贸城店铺总数比两年前减少了8000家。
义乌购,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电子平台,实体店里的商户,也会在这里注册开店。而国际商贸城则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最大部分,五个区,550万平方米,7.5万个商位,拥有180万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