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松绑民资入局 智慧城市成资本“风口”
政策松绑民资入局 智慧城市成资本“风口”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口号。6年过去了,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率在2015年达到了56.1%,而越来越多的“城市病”爆发,让城市化成了公共管理的重要命题。
11月3日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共享”主题。“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被认为将是未来应对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向。而4天前,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论坛上通过的《城市发展厦门倡议》中,同样提推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使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并均出台了相应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智慧城市”这一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想法,正在从概念走向前台。
从缺口到市场
在大城市找到一个停车位平均要花多长时间? 统计显示,至少超过20分钟。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72亿辆, 今年1~9月,汽车销售同比增长了13.2%。然而,一个此前被忽视的事实是,停车位的增长并没有达到同样的速度。
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来自国家发改委: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而按照国际惯例,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比例,应该在1∶1.2~1.4之间。
车位数与车辆数的倒挂约在0.5~0.8∶1,这成为停车难、乱停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仅仅是停车难、停车贵的一面。困难的另一面是在停车位不足的情况下,一部分停车位其实并未被很好的应用起来:要么不开放,要么太贵了让人难以承受。
原因也很简单,目前国内停车位90%由小区、企业管理,只有10%左右属于政府部门管理的公共车位。
停车难这件“疯狂”的小事儿,其实正是过去20年以来,中国完成从农村迁移至城市将近4亿人口的过程中,城市化基础设施配套供给不足的一个缩影。
那么,从5000万个停车缺口到一个价值万亿元的市场之间距离有多远? 现实看,至少隔着两个政策。
2015年8月,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是国家解决停车难这一城市病的一个关键节点。其中明确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个人可申请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同时,在新建、改扩建公共停车场建成营业后,将减少并逐步取消周边路内停车泊位,加强违法停车治理,严厉打击无照经营、随意圈地收费等违规经营行为。
一个月之后,9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首次明确指出,城市停车供给总量应在停车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规划人口规模大于50万人的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宜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1至1.3倍之间;规划人口规模小于50万人的城市,该比例宜控制在1.1至1.5倍之间。 将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的收费。
随着停车场产权明晰和停车费定价放开两个条件“松绑”,作为汽车后市场服务的重要一环——停车运营服务领域迅速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资金进入。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有超过10个智能停车平台获得了资本加持,最新的一个项目是2016年11月2日,互联网停车公司“停简单”宣布完成B轮融资,这一项目是通过互联网把碎片化的停车资源连接起来,打破信息孤岛,提高车位和车主的供需匹配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车主连接起来,实现停车位共享,盘活闲置的停车资源。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闫亮透露,本轮融资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5000万个以上的停车停泊缺口对应每年有几千亿元停车费的交易规模,而且作为一个高频刚需,停车产业利用新技术、通过新业态对既有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提升,是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进行的一种探索。”闫亮表示,尤其定价权放开之后,实施细则下放到市级政府自主执行,这降低了民营资本的进入难度,所以也让原本“小众” 的停车产业得到了资本的重新估值。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李铁在2016济南·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之“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基金研讨”会上指出,过往政府搞智慧城市的项目比较多,资金基本上来源于政府。但行政部门的运营经验有限。“当前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考虑和社会资本合作来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使用难题, 企业会把任何一项科技的手段放大到极限获取企业收益,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技术变革来拓展的技术应用空间。”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