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部署“地下基建”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国务院部署“地下基建”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在目前我国地上建设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我国的地下建设显然有些跟不上步伐。尤其是在近期,多地遭遇暴雨侵袭,地下建设的短板更是相继暴露。由此看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迫在眉睫。
对此,在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拉动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我国地下建设尚显落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表示,“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7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
所谓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过去,因为体制分割,许多城市的路面常常是‘你挖了我填,你填好我再挖’,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李克强总理在会上说。
他在2014年5月去内蒙古赤峰考察一家污水处理厂的在建项目工地时表示,中国的许多城市表面光鲜亮丽,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
他当时说:“‘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本次常务会议确定,各城市政府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年度建设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
同时,在全国开展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示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已建管廊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加快现有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
并且,还要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标准,落实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接受社会监督。
对此,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刘慧勇认为,不同部门的管道和线路集中在一个管廊,最大的好处是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这方面需要有市政部门参与协调,以便解决各个部门分头管理的问题。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也援引社科院城环所研究员李红玉介绍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布局模式,任何城市都有供气、供热、管水、供水等等一系列跟地下空间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长期以来,中国城市的每一类管线基础设施都是各自独立布局,这种模式无论是从占用土地,劳动投入,还是从设施设备建设来说,都是一种重复浪费。”李红玉说道。
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认为,这一系列被总理视为“推动城市地下设施建设的一条可行通路”的工程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可以逐步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报道同时还援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体制内学者昨日介绍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投资作用不可忽视,而公共产品和基础建设的投资从长久来看都是要还的债务,中央政府将投资与惠民生、调结构联系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今年4月,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培训班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称,综合管廊建设将拉动经济增长。他表示,目前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1万亿投资。这还没包括间接拉动的投资,如果加上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拉动经济的作用那就更大了。
不仅如此,统一规划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城市重复建设、乱挖乱建的毛病。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也报道表示,国泰君安认为,可以从三条主线选择城市综合管网的投资机会,包括管道制造及上游机械行业、仪器仪表及测量行业以及信息传输与集成处理行业。
其中,城市综合管网建设最直接受益的公司为管道生产企业,包括供水、给排水、燃气管道等;在新的城市综合管网中,智能化将是大势所趋,由此管道仪器仪表以及检测、测量的需求将推动具备相关生产技术和能力的企业受益;此外具备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将成为城市综合管网建设的重要受益方。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表示,本次常务会议还指出,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