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工业园区建设功与过

2014-09-20 10:36:00

 

来源:互联网

工业园区建设功与过

如果从20世纪70年代末深圳蛇口工业园区的建立算起,我国园区发展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各类园区的发展也面临反思与转型升级。

多年来各级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使得各种明目的工业园在全国遍地开花,规划不合理、定位不清晰、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就在9月4日举行的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表示,将推动开发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园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刚刚结束的2014国际投资论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分论坛上,面对主持人设置的“如何争取到联合利华50亿元的投资项目”这一假设命题时,来自天津、苏州、广州、秦皇岛四地的开发区、园区负责人各自亮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广东市场的区位优势、苏州距离上海的1小时工作圈、秦皇岛的服务优势的“王牌”。

30多年来,园区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革试验区、产业园区等如雨后春笋般从沿海布局,然后迅速延伸至中西部地区,进而覆盖全国。

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1984年批准建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截止到2013年8月,全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家,遍布内地每个省份。

从发展类型看,园区由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单一类型,逐渐向多功能、全方位、专业化园区发展。

从深圳蛇口工业区、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新区,到21世纪初的滨海综合改革试验区,再到上海自贸区,各类园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经验示范等重要作用。

国家级经开区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成为我国整个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官方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级经开区吸收外资和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都已接近20%。

但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我国园区一些政策优势的助推作用不断弱化、用地渐趋紧张、产业结构趋同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问题制约着园区经济未来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主编李佐军表示,园区定位趋同、园区产业附加值低、空间布局分散、政企不分、传统园区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日益凸显、园区社会功能缺乏等,是目前各地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形势与背景下,中国园区实现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李佐军表示。

就在9月4日举行的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表示,将推动开发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使开发区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顶梁柱”。

诸多问题待解

《报告》称,由于很多园区要拉动地方GDP增长,往往过于仓促地征土地、做规划、建园区、上项目,出现很多园区分类不清、定位不清晰、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而特色不鲜明,导致园区无法形成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

同时,很多园区往往陷入依靠低价出让园区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条件来招商引资。

“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是园区建设,包括产业定位、空间设置和开发模式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产业定位。定位不合理,不准会导致设计偏,设计偏了以后,那么运营模式、开发模式就会出问题。”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网新长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涛认为。他曾参与国内多个科技园的建设。

各种园区的“遍地开花”,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问题。《报告》称,现在已建成和在建的园区朝特大型、超大型方向发展,占地几百亩、上千亩,投资几百亿元,人力、物力、财力都有被浪费的情况。

而这与2008年我国进入园区快速扩张期有关。

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例,近几年不少开发区的面积从最早的十几平方公里扩张至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开发区乱占土地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李佐军向记者表示,一些开发区在靠产业无法更好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拿出一部分土地大规模卖地,搞实体经济、房地产开发、商业开发的现象。

不过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英杰认为,乱占土地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小的开发区、园区,国家级经开区并不明显。

事实上,此次中央对国家级经开区未来发展的要求中,也提到了要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中央一直要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但之所以没做好,是有关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没有落实。”李佐军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