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沪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全面告急
京津沪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全面告急
对于“用30年的时间讲了一个土地故事”的中国内地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天津三个传统的直辖市,已经无法再延续“土地换发展”的故事了,因为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天津、北京已近枯竭,上海则已经枯竭。
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下称“二调”)结果显示,以2020年为限,上海已经没有农地占用的空间;北京市和天津市,在农地占用空间的指标上,也仅有1.24万公顷和2000余公顷。
由于中国实行农地转用指标管理,并以2020年划定了耕地保有量的上限。因此,上述三个城市在未来的6年时间中,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而这将考验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智慧。
直辖市“全面承压”
“我们了解的情况,在到2020年耕地占用空间上,北京、天津的情况不乐观,上海的情况更严峻。”6月26日上午,国土资源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耕地占用空间,都明显感受到巨大的红线管控压力。
这一结论来自于耗时两年多进行调查的“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二调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上海市全市耕地1897.59平方公里(284.64万亩),与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期间的耕地保有量,呈现出明显的净减少状态。
同样表现为“净减少”的城市,还有另一个直辖市首都北京。二调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北京市保有耕地22.71万公顷(340.8万亩),对比1996年第一次土地调查结果净减11.67万公顷(175.1万亩),年均减少8980.9公顷(13.5万亩)
天津则是三个城市中,唯一一个例外的城市。二调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天津市耕地保有量为49.93万公顷,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保有量科目,增加了5807公顷,为三个传统直辖市中,唯一一个耕地保有量“增加”的城市。
“但是,这不能改变天津市建设用地供应的严峻形势。”6月15日,天津市国土资源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向记者表示。
二调于2007年启动,至2009年结束。由于在调查过程中形成了海量数据,因此从201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会同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二调数据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要求。
按照二调工作的基本流程,上述数据均需经过“三方确认”。所谓“三方”即包括国土资源部、地方政府以及设在各地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而上述数据则动用了包括国土资源卫星、实地核查等力量,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准确的一次土地核查工作。
逼近管控红线
目前中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指标控制管理。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城“规划”)所划定的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的总指标,向地方政府逐级分解,从而在各级地方政府形成了到2020年耕地保有总量的上限。
前述国土资源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比照“规划”设定的耕地保有目标,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全面逼近甚至超过“规划”所划定的耕地保护红线。按照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原则,北京、上海、天津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将面临极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