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逐渐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进入2022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逐渐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无论是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还是其他一些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都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大势。”在新华网主办的“2022第七届金融科技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说。在上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在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应更加注重数字治理,让金融科技行稳致远。
金融科技发展新特点
当前,金融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有哪些新的实践或特点?在业内人士看来,科技对金融业务的影响面之广、之深前所未有,科技作为工具提升金融业务流程效率,或正改变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重塑金融业务的作业模式等。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论坛上表示,大型保险企业在保险科技研究方面以及在资金、人才方面投入比较多,主要目的是致力于打造以科技为驱动的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发展新动能,利用科技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途径是建立科技子公司,打造数字化保险生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在数字时代,从金融机构和业务层面,金融运行越来越注重节点思维。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业务,以新的认知和方式重新把金融要素和环节组合起来,不同的认知和技术使金融呈现出不同的业态。“节点金融”是从传统金融到数字金融的中间过渡形态,是数字金融和业务驱动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
杨涛认为,在有效防范重大风险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协调下,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即金融业务、技术服务、数据支撑等各自权责明晰,减少不合理的融合与交叉,弱化潜在的风险积累。
“如今的金融科技创新呈现两头同时推动的特点:一是科技公司主动拥抱金融;二是金融机构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要理解金融科技回归本源是服务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共同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说。
存在哪些挑战
杨涛认为,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活动增多,但是在实现商业可持续与社会价值可持续融合方面还存在不足,归根结底就是在场景金融方面还有待探索。因此,要解决场景建设与金融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金融供给主体要深入挖掘客户偏好、特征,利用新技术和数字化渠道、数字化手段,更动态、便捷、智能地把产品服务嵌入到各种各样的场景中。但归根结底,要实现“技术+金融+产业”更深度融合,绕不开数据要素的切入。
据了解,从客户需求角度看,场景金融包括三类,一是to C端的消费类场景金融;二是to B端的经营类场景金融,如供应链场景金融等;三是to G端的政府场景金融,如政府信用平台模式、政府采购贷款模式等。
陈道富表示,从“节点金融”向数字金融转化时,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过渡过程中,一方面,金融机构需探索在数字新空间里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行监管和引导,保证转化过程的稳定性,实现“立”和“破”的平衡。
周延礼提出,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包括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数据安全挑战;个人信息泄露加剧隐私安全的风险;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金融科技数据利用效能参差不齐。
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于未来发展方向,周延礼建议,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行融合,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等,都是下一步需落实的工作。
杨涛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归根结底受制于三方面核心因素,即供给侧的技术、需求侧的场景、中间环节的治理。新形势下要持续推动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把握好这几大要素。另外,加快金融科技伦理建设是推动金融科技治理重要的切入点之一。金融科技伦理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应落到法律规范层面,把伦理边界、落地与衡量方式都予以明确,从而把柔性道德约束上升到强制性规则。
针对数据安全治理,中国信通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小飞表示,数据安全治理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要形成端到端的综合治理体系。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一是可识别,即对数据安全各方面问题能够及时识别;二是可分析,即分析出所识别的数据安全问题源头在哪;三是可控制,既要有常态化的控制机制和技术手段,也要有应急机制,把安全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新华网副总裁杨庆兵认为,金融科技发展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把规范放在基础的地位,科技创新赋能是对金融效率的提升,同时,科技效能的提升也能够为金融安全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