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元蓝海市场 智能座舱受益智能驾驶进步
9月1日,由社与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联办、中信证券和中欧智能网联汽车分会协办的“2022汽车资本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双碳未来智能汽车加速”为主题。
在汽车智能化变革过程中,人机交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竞争点,已经初具雏形的智能座舱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载体,成为智能汽车先进技术的集中体现,备受关注。在以“谁将主导智能座舱形态?”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多位领军企业代表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投石问路”千亿元蓝海市场
根据汽车专业调查机构IHSMarkit预计,在供需两端推动下,到2030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8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4600亿元。
另据ICVTank预测,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030亿元规模,且按照目前增长速度来看,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智能座舱市场。
“当无人驾驶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在车里做很多事情,包括K歌、看电影、开会等。目前上述场景正在座舱迭代发展中积极尝试。”在梧桐车联产品运营总经理崔睿哲看来,随着技术发展,汽车正在从“移动机器”进化为“智能移动机器人”,这一趋势是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的。
从“整车交互”角度去看未来商业模式,或是通过多种输入和输出设备(包括座舱内的,也包括车外的),进行人与汽车间的信息交流,以满足用户安全、舒适、宜人的需求。新的商业模式大概率会从“场景、服务、载体、方式”这四个维度中产生,为用户打造全接触点的优质体验。
经纬恒润CTO范成建表示,智能座舱在很大程度上要伴随自动驾驶形态发展来变化。在自动驾驶逐渐实现过程中,智能座舱是受益者之一,但不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他看来,自动驾驶的实现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问题,以及解决一些法律法规上的问题。
成为车轮上的智能“大脑”
从技术应用层面分类,当前的智能座舱主要由硬件、操作系统和交互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硬件主要看芯片技术的发展。芯片算力的提升,可推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芯片发展观点:一种发展方式是把座舱和自动驾驶进行融合,另一种是既做消费电子,又做汽车芯片。生产一个5纳米或7纳米的芯片至少要花费几亿美元,一旦研发成功,可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发展。”未来黑科技CEO徐俊峰表示,类比手机来看,几十T的算力就可满足手机的发展需求,但对于智能汽车产业而言,这个算力存在不确定性。
在芯砺智能科技首席战略官陈超卓看来,舱驾融合可将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沉浸式体验等内容,与智能驾驶的各项功能深度结合、联动,成为车轮上的智能大脑,从而提升用户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增强用户对智能化汽车的使用体验。
从操作系统来看,也存在两种发展路径,选择全栈自研还是依靠科技公司技术优势快速入局。
对此,范成建认为合作的优势在于,通过跨界技术的使用,可以较快速地把汽车和其他生态系统进行连接。对整车厂而言,在生态互联和差异化之间需要做一些平衡,把汽车的技术和互联生态整合得比较好的会更加成功。
陈超卓认为,牵扯到智能,车厂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只不过是能力的问题,一些小车厂可能只能依赖互联网科技公司。
崔睿哲认为,谈及智能座舱,大家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界面上的东西。而接下来,竞争的关键则在于AI算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