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观音寺街道建立全市首家社区“微法庭”
“我们楼上楼下漏水的问题,商量很久了,幸亏有社区‘微法庭’帮忙调解,既解决了问题,还维护了邻里关系,太感谢了!”近日,观音寺街道社区“微法庭”的调解员和法院立案庭的法官为居民解决了楼上楼下漏水的邻里纠纷,居民特意前来感谢。随着观音寺街道建立的全市首家社区“微法庭”正式揭牌,开门“迎客”,一个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创建和谐家园的法治新阵地全面开启。
创建“315”工作体系 服务落到“细微处”
今年4月,观音寺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大兴区人民法院结合“1+6法治同行”党建项目和调解平台“三进”助推诉源治理两项司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重点工作,试点建立社区微法庭,司法所和大兴区法院立案庭共同负责开展工作,8月11日,大兴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刘长勇,大兴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尹凤云共同为社区“微法庭”揭牌,标志着全市首家社区“微法庭”正式投入运营。
作为北京市推进法治建设进基层的首个创新形式,社区“微法庭”在运行机制上创新“315”工作体系 ,即“用好3支队伍 ”:法院法官指导调解,人民调解员主动调解,“调解专家团”(微法庭法律人才、党员、志愿者等)参与调解,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引进1个平台”:引进立案庭诉前调解平台,开展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解决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5大功能”:实现24小时响应办理。居民通过民情中心提出调解事项,民情中心立即响应并协调涉及部门参与,实现24小时内“开庭”调解;实现及时就地化解纠纷。简单纠纷党员干部现场调,复杂纠纷法官指导调,涉诉纠纷法院指派调;实现智能司法服务。依托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网上立案、网上调解、在线咨询等全流程智能司法服务;实现精准普法宣传。开展法律咨询、“微法庭”直播等针对性普法活动,以案释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围绕辖区物业管理、行政执法等工作,细化服务内容,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通过“315”工作体系的联动运行,全面激发社区“微法庭”再基层治理中的生命力,让法治建设的“天平”公正到百姓心中。
创新实现“三个突破” 形成“多次元”融合
社区“微法庭”的建立,实现了法治建设向基层延伸的精细化治理,同时,观音寺街道以“三个突破”,实现法治建设的“多次元”融合,以社区“微法庭”推动基层法制建设更加生动、立体。
“微法庭”之“微”指的是便捷、近距离贴近群众,同时也包含了“微信”“微博”之“微”,通过“互联网+”的技术与思维,以一体化、均衡化、便捷化的诉讼服务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现代化,解决法院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在微法庭实现开庭调解。
(社区“微法庭”办理调解案件)
此外,街道突破了原有多元调解各自独立的模式,重塑矛盾纠纷解决格局。社区“微法庭”将法院调解速裁团队与基层调解组织有效衔接,发挥联动调解合力,一方面实现法院的诉前调解力量前移,专业的法官、诉前调解员深入到基层参与疑难复杂纠纷调解,进一步夯实诉源治理基础。另一方面,立案庭将部分已立案的,但是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可调可化解的案件也委托微法庭的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实现了诉前调解和人民调解双方资源共享,有效衔接。
同时,社区“微法庭”将司法诉讼法律服务纳入公共法律咨询服务范围,由司法所的社区公益律师,定期坐班为社区居民提供包括诉讼服务在内各类法律服务,彻底解决了诉讼法律知识普及、诉讼成本高等诉讼难的问题。
社区“微法庭”试点4个月来,为周边的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服务,包括社区居委会按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在此办理监护人指认2件,解决了行动便的老人法律监护问题等,同时,法院立案庭多次积极参与辖区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化解,帮助调解邻里漏水纠纷,以及辖区30余名商户退租纠纷调解,最终退款70万元,为调解解纷、止争、促稳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社区“微法庭”承接了立案庭指派物业案件10件、62名业主供暖纠纷,充分发挥了法治联动协调优势,让纠纷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下一步,观音寺街道将继续以社区“微法庭”为平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政府治理新模式,为营造和谐社区环境,推进辖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律借鉴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