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利好政策不断 氢能汽车产业迎来向上周期
氢能被外界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汽车产业发展也正不断迎来政策利好。
日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从战略层面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
根据《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记者注意到,面对氢能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多家车企也纷纷予以布局,其中包括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600104.SH)、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客车”,600066.SH)、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和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罗夫”)。
在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看来,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必须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氢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也是未来交通能源的重要补充形式,氢燃料电池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其能量密度很高。此外,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当前不足万辆,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产业前景广阔
“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对于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出台的背景,《规划》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格罗夫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氢能主要具有来源广、比能量高、污染小、效率高、可贮存、可运输和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氢能、储能和燃料电池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氢能在未来能源结构占比中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
“基于氢能自身优势,决定了氢能产业前景广阔。氢能源时代的到来驱动能源转型和动力转型,主要应用在大交通领域和能源互联网领域,将催生两个数十万亿级的大市场,氢能源近期最适合的两个应用场景为氢能汽车和氢储能与分布式发电。氢能与储能也已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上述负责人表示。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为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
对于上述《规划》出台对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开源证券研报指出,我国出台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有望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伴随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下降,燃料电池车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电动化、智能化加速下,汽车行业将迎来向上周期。”
“当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全面进入了培育起步期。”宇通集团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李高鹏表示,“我们要继续做好基础技术开发,市场研究、产品规划、产品开发与验证等核心工作,抓住国家示范契机,推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全场景示范和大规模推广,通过落实示范城市-重点城市-全国推广三步走策略,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的龙头效应。”
抢夺市场蛋糕
华西证券研报指出,《规划》的落地,将与各地方氢能产业链支持政策形成呼应,全面推动氢能领域发展。
以武汉市为例,当地在3月31日发布的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链年营业收入拟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累计产业投资总额达到200亿元。
除了各省市发布的氢能发展规划外,相关汽车企业也纷纷躬身入局氢能汽车产业。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上汽集团于2001年就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的研发工作。上汽集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运营总里程近500万公里,累计实现碳减排逾600吨,相当于种下了12万棵树。
记者注意到,2020年9月,上汽集团正式发布国内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到2025年,上汽集团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将实现累计销量超过3万台套,成为国内自主燃料电池系统的领导者。到2030年,上汽集团将成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竞争力的燃料电池整车生产企业。”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公司便开始研发第一代燃料电池客车。“公司已完成了三代燃料电池客车开发,整车寿命、低温启动、经济性、续驶里程能力逐步提高,目前正在开发第四代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东风公司也是国内最早开始燃料电池研究的企业之一。“2005年和2008年,东风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楚天一号乘用车、楚天二号中巴车;2016年,公司开始氢燃料客车及底盘产品方面的布局;2017年东风还推出了两款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从2018年开始,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就牵头承担了国家的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项目。”东风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落地方面,东风公司交出的成绩也日益亮眼。今年1月份,东风商用车与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两年实现100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的市场联合推广。
“问道”稳健发展
在践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国已出台了多项鼓励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政策。但氢能商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尤其是在汽车领域,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车主要以客车为主,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尚不多。
记者注意到,2021年4月,格罗夫在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发布了商用车品牌“中极氢能汽车”,并发布了两款氢能商用车。“目前,公司旗下已经有多款商用车取得工信部车型公告,正在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今年将全面量产并批量投放。”格罗夫上述负责人表示。
对于氢能仍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记者,当前氢能大规模使用条件尚未成熟,主要是氢能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存在体积过大问题,管道、液态氢、固化氢等物流运输模式都在探索当中。
盘和林表示:“如今,氢能汽车的技术相对成熟,诸如铂催化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未来,只要攻克了氢能的储运难题,大规模布局加氢站,氢能汽车即可进一步普及。”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氢气成本和整车成本的降低和加氢设施网络化建设,是氢能在交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难点。”格罗夫上述负责人表示。
针对氢能乘用车发展问题,张翔告诉记者,目前氢能乘用车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代表车企是丰田和现代。“我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目前还没有量产。”
如何解决行业面临的上述发展难题?格罗夫相关负责人称:“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和氢能汽车示范城市群产业支持政策的到位,未来两三年内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今年会迎来氢能重卡商业应用的发力之年,2024年、2025年将会迎来氢能乘用车在特定场景、特定车型市场投放的发力之年,格罗夫将致力于引领全球氢能乘用车市场的趋势和潮流。”
针对氢燃料客车大规模推广中存在的“基建、配套、核心技术攻关”等多重考验,李高鹏建议,可以进一步明确氢能主管部门、加快审批流程,加大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补贴力度、扩大行业规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运营商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在催化剂、质子膜等“卡脖子”领域,李高鹏则建议,设置专项资金,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快速突破整车寿命、大功率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助力氢能产业链自主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