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自治区持续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发展
在内蒙古自治区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里,一排排温暖的白炽灯,照射着玻璃瓶里从全区各地采来的牧草和特色作物样本。
小小的“生机”里,饱含着牧草与特色作物的秘密,等待研究人员探索和发现。借助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团队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为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学、重要功能基因的发觉以及转基因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牧草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类似实验场景仅仅是科研人员的日常。截至目前,我区共有重点实验室15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5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学科类117家,占总数75.5%,企业类38家,占24.5%。我区国家级与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11个盟市,涵盖生物、制造、材料、农牧业、环境、地球科学、能源、信息、工程、化学、医药等学科领域。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2021年,自治区着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在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一大批基础研究成果有力助推了内蒙古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真金白银
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快速实施,我区新材料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稀土资源富集、正在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基地的内蒙古深知:研发新材料是提高稀土资源利用水平,做强做大稀土产业的关键一环。
我区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稀土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重大需求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室标志性成果产出,引领产业高质、高速、绿色发展。
202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每年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经费支持,连续支持5年,用于支持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研发活动。
闻令而动、创新潮涌。
2021年,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来好消息:高容量、长寿命、宽温域、低自放电四个系列的新一代镧钇镍系稀土储氢合金材料研制成功。
经测试,半电池状态下寿命可达到500周以上,同时可应用于极寒和高温地区,相关技术已获得中国、日本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打破了国外在稀土储氢合金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
目前,年产300吨的高性能储氢合金材料中试生产线已开始平稳运行,产出的镍氢电池负极储氢材料,源源不断地为高效、零排放的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这样的“优势”从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见一斑。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为国家和自治区提高科技储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证。
后备梯队
助力重点实验室换挡升级
内蒙古奶业区位优势优越、科技支撑能力强,具有厚实的产业基础。
建设省部共建乳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挖掘内蒙古资源潜力,提升奶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助力国家奶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该实验室已具备申请省部共建实验室的条件。”2021年10月12日,由赵国屏院士、朱蓓薇院士、李德发院士、金宁一院士、张涌院士及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对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乳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报告进行论证。
专家组高度肯定了实验室自列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养对象以来的建设成绩。2001年至今,张和平教授带领实验室科研团队,围绕乳酸菌资源收集、整理、保护、加工与利用技术展开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保藏乳酸菌30641株,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与此同时,20多年来,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从事乳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人才,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自治区奶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生动写照,更是前行动力。近年来,自治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备梯队建设,持续支持自治区乳品科学与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重点实验室换挡升级聚力。
实招硬招
强化各科研平台优胜劣汰
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传承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古籍以及音视频文件,让各族人民群众尽享科技发展的红利?
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有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视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为己任,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全球首款综合性蒙古文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云服务平台“蒙古文人工智能AI平台”、国内首款蒙古语“奥云AI合成主播”、国内首款具备手写语音识别功能的蒙古文输入法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入日常生活。
这不仅让蒙古语与人工智能结合从理想走向现实,也助力蒙古语在教育、气象、交通等多个领域的运用,让蒙古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怎样助推实验室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后劲?
职能部门在谋划。2021年,自治区科技厅修订《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通过“以评促建”、动态管理等方式,不断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质量,推动重点实验室布局优化和良性发展。
“2019年—2021年共对157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18家获得优秀、19家良好、82家合格、23家整改、15家因未通过评估而被摘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就获得了第一批自治区优秀重点实验室荣誉称号。”自治区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赵远亮介绍,为激发自治区现有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活力,全区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秉承“以评促建、择优支持、末位淘汰”的原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定期评估,强化动态调整。
通过三年评估和动态管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室的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科研没有“永久牌”。“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全面入轨运行完成重组,我区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强化能力建设,尽快提升科研水平,力争在重组中占有一席之地。探索组建自治区实验室,优化重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建设实验室。”在2022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