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风口下 千只ESG基金井喷规模冲800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婕 陈锋 北京报道
在“双碳”背景下,以社会责任、环境治理等为主的ESG评价体系站上风口。12月2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黄丽萍表示,截至三季度末,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接近1000只,规模合计7900多亿元,较去年底规模增长36%。其中,公募基金190多只,管理规模4100多亿元;私募基金800只,管理规模3700亿元,90%为股权创投基金。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黄丽萍在参加“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时表示,在双碳目标、新能源等政策背景下,ESG投资近两年来迅速崛起,具体到基金行业来看,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突增。
据同花顺(300033)iFinD数据,曹春林管理的创金合信气候变化责任是一只ESG基金。自去年底发行以来,该基金业绩增长迅猛,年内实现48.46%的收益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韩创管理的大成新锐产业,年内实现收益84.84%,排名靠前,其管理规模高达130.97亿元。他在三季报中表示,“受益于‘双碳’政策的不断推进,与之相关的传统能源及高耗能行业、新能源行业、电力行业等领域均出现了大幅上涨。”
但黄丽萍也提出,目前ESG投资端仍缺少有效识别、评价绿色标的的信息和方法,绿色资产估值和投资组合构建仍缺少清晰、稳定的标准,基金管理人主动参与被投企业绿色治理的方式方法还不成熟,绿色战略管理、绿色投研风控、绿色人才培养机制都在健全过程中,绿色投资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在绿色投资起步阶段,影响绿色投资估值的正面负面因素多且不确定性高,明显增加了长期价值研判的技术难度。
她表示,不久前,基金业协会成立了绿色与可持续投资委员会,下一步委员会将积极加强基础研究,服务资产端环境治理;适时完善绿色投资指引,规范绿色投研制度、绿色投资方法和绿色产品发行;持续推动绿色资产估值方法、绿色投资组合比较基准,完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资金尤其是长期资金进入绿色投资领域。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会上表示,ESG不是仅仅一个单独的主题,一个产品的标签,而应是投资的一种价值观和底层的投资逻辑框架,需要全面整合到投资管理流程中去。因此,一家基金公司要把ESG做好,并非那么简单,需要全公司真正认同ESG理念,自上而下将其内嵌到公司的组织架构中,不仅仅是投资,还有风控、企业文化等各个层面。如果把这些做好了,具体产品层面整合ESG理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