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投资四大误区 你中招几个?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指数基金因其高透明度、永续性、仓位高,以及人为干扰因素少、跟踪误差小等优点,深受投资者的追捧。
重要的是,股神巴菲特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这让很多投资者对指数基金多了一层信任。尽管指数基金相当出色,但不少投资者投资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同样投资指数基金,甚至投一样的指数基金,有的人赚得多,有的人还亏了。
问题出在哪呢?下面小就和大家盘点一下指数基金投资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唯估值论
首先,在买指数之前先关注指数估值是很好的投资习惯。估值也有PE和PB,到底该怎么看?
第一,不同指数在不同时段PE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直接对比。所以一般更多看PE百分位来衡量估值高低。如PE百分位是10%,说明历史上有90%的PE比现在高。一般30%以下指数就被认为是低估。
其次,PE只适用于有稳定盈利、流动性好的行业,像周期行业、盈利不稳定行业,比如证券、航空、能源等,PE可能会在短期内随盈利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估值应该观察PB百分位。
另外,在看PE、PB百分位的同时,还要结合指数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有些百分位处于正常不低估水平的指数,如果ROE较高,往往意味着有长期稳定的盈利,这类指数比如中证消费,也还是有投资价值的。理论上ROE如能常年保持15%及以上,就是较优秀的指数,但事实上能达到15%的指数并不多,一般稳定在10%以上可以算比较好的。
但是投资切忌片面地、一味地买估值低的。估值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之一,但如果没有辩证的分析,那无异于刻舟求剑。另外,像今年是地产、港股互联网、医药等行业板块,回撤之后估值也来到低估或合理区间,但估值的底部区间未必是行业的底部区间,也就是说估值低并不能成为行业反转的发令枪。想要投资低估值板块的投资者,可能要忍受漫长的底部区间。
误区二:追涨杀跌
追涨杀跌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行业指数,很多基民看好特定行业,就买行业基金,比如医药、半导体、白酒等,但是行业指数波动大,追涨杀跌很容易肉没吃到,被套在山顶。
其实投资行业主题基金的前提是你对这类行业有一定了解和研究,或者中长期看好该行业前景,而不只是被短期市场行情上涨而吸引,否则很难把握买卖时机,容易追高被套,也很难享受行业中长期发展的红利。
而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的行业一般都是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成长期的行业业务增速快,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但相对的,股票的波动会相对更大。而成熟期的行业,虽然发展到了瓶颈,但其中的龙头公司往往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确定性是比较高的。
高成长性和高确定性,并没有哪个更好,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收益表现。选择行业主题基金的时候,尽量绕开导入期和衰退期就行了。
误区三:持有多只跟踪相同指数的基金
有的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的时候很纠结,比如很想投沪深300,但是跟踪沪深300的基金有很多,兴全沪深300、嘉实沪深300、富国沪深300看起来似乎都不错,不知道选哪个就索性都买了。
这种做法看似分散投资,其实还是集中在同一个指数上,鸡蛋还是在同一个篮子里,不利于分散风险。
组合投资的大原则是投资相关性低的指数,重点在不同指数而不是不同基金。
误区四:定投就选沪深300
沪深300指数因为覆盖沪深两市300只优质蓝筹股而被市场广泛认可,毫无疑问,这是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指数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数。
虽然国内指数基金品种不如国外多,但依然有不少指数基金产品可以选择,沪深300指数是首选,但不是基金投资者的唯一选择。
宽基指数产品,除了沪深300,还有上证5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标准普尔、恒生指数、H股指数等。
行业指数产品更是包罗万象,如中证新能源、全指医药、全指消费、中证科技等。
策略指数是一类非主流指数,不以市值加权,而是以不同的策略加权,比如红利指数、基本面指数。
因此,指数基金涉及产品有很多,能满足大家投资的各种需求,不用只盯着沪深300,在选择指数时尽量组合不同风格、不同主题、不同地域的指数。
另外,指数基金虽然已经是一揽子股票了,但是像沪深300,还是代表市值较大的前300家公司,而今年的行情中小盘涨势更好,所以只持有沪深300就会踏空中小盘的行情,如果投资经验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的行情买入不同风格的指数,如果把握不好,用不同的指数来做更均衡的组合也是很好的办法。
最后,指数基金属于基金产品中风险等级偏高的投资品种,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基金投资并不需要一味追求高风险高收益,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