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支持工具如何影响流动性:相当于变相降息降准吗?
中国网财经11月10日讯(记者 李春晖)市场预期已久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在8日出炉。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以精准直达的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问:市场是否将迎来新一轮流动性的注入?甚至相当于一次“变相降准降息”?
按照央行的公告,碳减排支持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报销”模式。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
从上述设定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具备再贷款特征。但在目前的再贷款政策工具中,1年期MLF利率为2.95%,支小支农再贷款利率为2.25%,只有扶贫再贷款和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才低至1.75%。
“这说明在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碳减排资金成本方面,这次的政策支持力度确实很大。”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称。
目前1年期LPR为3.85%,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将保有2.1个百分点左右的利差。较低成本的资金以及较为可观的利差,成为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推出碳减排工具相当于一次“变相降息”的原因。
不过,不同于再贷款“1:1比例报销”,碳减排支持工具“只报销60%”。王青表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商业银行盲目冲量,强调“风险自担”;同时也意味着银行的碳减排资金来源成本并非1.75%。他算了一笔账:假设银行发放相关贷款的其它40%资金来源于MLF,则综合资金成本将为1.75%*60%+2.95%*40%=2.23%,与支小支农再贷款利率基本相当。
另外,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并未明确规定总量规模。此前市场曾经有预期认为,碳减排工具操作总量可能会达到万亿——这相当于一次全面降准释放的资金总量。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碳减排支持工具未提出总量规模,不能理解为“上不封顶”。
按照央行的表述,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联席首席宏观分析师罗云峰认为,这说明央行在碳减排支持工具设计时,重视“见成效”与“有节制”,反映出央行在工具推出初期仍较为审慎,防止其成为“大水漫灌”新的渠道。
另外,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并非向所有银行推行。同时,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央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此项工具启动之初,银行还需要一个相关贷款项目评估审批能力建设过程,而且企业申请相关贷款也有一定门槛。”王青表示,“短期内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恐难以大规模投放。”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也认为,今年四季度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体量不大,估计在2000亿至3000亿元。“鉴于该工具体量不大,货币投放效果有限,我们认为年内仍有可能有一次降准。”他称。
王青表示,碳减排政策工具的推出,不能认为是一次“变相降息降准”。年底前后降准的可能性也不会因这项政策工具的推出而完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