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医美乱象久治不愈的症结
市场监管总局对制造“容貌焦虑”坚决说“不”,严打医美市场虚假宣传再出重拳。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整治,查办了一批医美市场不正当竞争案件,着力规范医美市场竞争秩序,彰显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整治医美市场乱象的决心。(据10月28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治理医美乱象可谓大招频出,但医美乱象仍未得到根治。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比较重视末端治理,主要针对合同欺诈、医美机构和医生资质不足、超范围执业、手术质量不高、与网贷公司勾结欺诈等具体环节给予打击。事后打击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前端治理乏力,“旧病复发”甚至“症状加重”,就在所难免。
医美欺诈行为的前端,是通过虚假宣传制造“容貌焦虑”,表现为虚假宣传医生资历和医疗机构资质荣誉,虚假宣传医美产品功效、服务疗效,以及通过“刷单炒信”、直播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等。此外,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美容日记、通过“过来人”编撰手术“种草帖”,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成功”等相关联,以及编造“整容改变命运”故事等,来制造“容貌焦虑”,培育医美需求。此次市场监管总局严打制造“容貌焦虑”等行为,将打击的重心移向前端,可谓切中要害。
从医美乱象产生的整个链条来看,在制造“容貌焦虑”的前面,还存在供需失衡这个关键症结。目前我国医美机构超过3万家,执证医生不到5000人。此外,有统计显示,2020年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达到3150亿元,用户规模达1520万人。巨大的需求不能通过正规渠道满足,非法渠道就会出现。市场蛋糕巨大,医美行业利润又十分丰厚,敢于铤而走险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供需严重失衡现象得不到化解,医美乱象仍难以根治。
平衡医美供需,首先是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展开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医疗机构注重人才的转型升级,多渠道共同发力。平衡医美供需,更应大幅度消减不必要的医美需求。当前“过度医美”现象十分普遍,把不必要的医美需求降下来,供需失衡现象得到大幅缓解,才能将医美乱象源头截流、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