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人民日报评论:拒绝“伞兵”梗,更该警惕网络失语症

时间:2021-09-07 09:59:17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近来,在社交平台、网络社区,在直播间、游戏里,“伞兵”一词频频出现。究其原因,只是由于伞兵的拼音缩写,与某不文明词语相同。语境一变,一个光荣身份成了某些人谩骂攻击的谐音梗,实在令人不耻。污名化“伞兵”的现象,不能放任。

网络用词千千万,为何“伞兵”不能成梗?这是因为玩梗不能为所欲为,更是因为伞兵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该诋毁的队伍。伞兵,又名空降兵。70年前,由5000多名战功累累的战斗英雄和功臣模范组成的空军陆战第一旅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支空降兵部队。

伞兵象征着英雄气和胜战魂,代表着光荣和勇气。就是这支队伍,在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战胜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创造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涌现出了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英雄;就是这支队伍,在1998年特大洪水威胁长江两岸千百万人民时,闻令而动,1.5万名空降兵日夜守护在最危险的荆江大堤;就是这支队伍,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冒着无地面标志、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指挥的危险,从5000米高空伞降震中孤岛茂县,在绝境中打开了一条生命救援通道。赴草原、上高原、越丘陵、登岛礁,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这支队伍始终战斗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一支从诞生之日就英雄齐聚、光彩夺目的队伍,也是一支永远搏击在蓝天和大地之间、不断谱写新传奇的英雄之师。试问,这样的英勇之师、威武之师,允许被污言秽语指代吗?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网络造梗,大多时候是无伤大雅的,但不意味着没有限度、没有底线。“伞兵”被乱用,就是对英雄队伍的污名化,更是对语言环境的污染。近年来,以污名化、低俗化、恶趣味为特点的丑态语言,频频被制造出来,不少成为人们的口头语。有些是故意造词以博取眼球,有的是被夸大滥用以图爽快,有的则在无厘头中寻找表达快感。这些词汇非但没有多少价值含量、表达营养,更在无形中误导人们“学以用之”,在无形中制造出可能扭曲公序良俗的亚文化现象。

互联网的确是盛产新词新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达形态、拓宽了语言空间。但是,不是什么词都达意,也不是什么词都相宜。人们记住了“给力”“点赞”“刷屏”这样的网言网语,不见得会接受“某丝”“某奴”这样的称呼标签。事实上,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交流,无可厚非,甚至能产生情感共鸣。不过请记住,词语纵然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即便有流变发展的过程,但新表达、新释义、新词组应该为语言文字注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

沉浸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和快捷性表达环境里,更需要警惕“失语症”。有人就担忧地说,不用“绝绝子”“YYDS”,就不会说话了吗?当在班级多个学生作文中看到满篇网言缩写、网语指代,就知道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了。仔细想想,当日常表达淹没在一些简单粗暴的网络词汇里,人们不仅会失去语言感官的敏锐性,而且大脑语言的编码功能也可能会逐步减弱。更何况,当人们忽视表达细节、语言情感时,一句“哇塞”“respect”既无法书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也无法刻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惊艳。语言,无论是文言古语、现代白话还是网络热词,都不能失去基本的表达能力、表达技巧、表达美感。这是创新词、造新句的前提要求,也是让表达更能表意传情的重要支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责任编辑:陈建慧

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要举报

关键词 >> 网络失语症

311

收藏

跟踪: 网络失语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