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证券业将真正上演“狼来了”的故事
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需要头部券商做大做优做强,需要有中国的“高盛”、“大摩”与“小摩”。如此,即使有更多外资券商布局,国内券商也能泰然处之。
日前,证监会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渣打银行旗下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递交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于8月6日已获证监会受理,拟设立证券公司暂命名为“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这也是今年以来,又一家外资拟设立证券公司获证监会受理。随着外资加速布局,国内证券业将真正上演“狼来了”的故事。
客观上,外资加速布局证券业,也见证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证券业为例。最初外资进入证券业,其持股比例被限制在33%,此后又提升至49%,后来又准许外资持有券商51%的股份。从49%到51%,虽然只相差2%的比例,但背后的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外资只能持有49%的股份,意味着外资无法实现对券商的绝对控股。而允许其持股51%,则说明外资能够实现对于券商的控股。持有51%的股份,外资将享有合资券商的话语权。从持股51%,到现在允许外资持股100%(独资),说明对外资持股已经完全放开。
8月6日,除了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递交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获证监会受理外,当天证监会对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成为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同样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这说明,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将成为我国首家外资独资控股的证券公司。至此,国内券商行业的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既有内资券商,也有合资券商(内资控股),还有外资控股券商,也有外资独资券商。券商行业结构的变化,也预示着券商行业今后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实际上,随着金融业特别是证券行业对外开放,外资券商从获取业务牌照,到增加业务范围,正一步一个脚印,意欲享受与内资券商平等的地位,以补齐其业务上的短板。比如7月6日,北京证监局核准外资控股券商高盛高华变更业务范围,增加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代销金融产品业务。高盛高华增加的这些业务,为其今后分食其中的利益蛋糕创造了条件。
毋庸置疑,外资加速布局证券行业,为国内券商学习外资券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内控经验等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提高国内券商的服务水平。但随着今后外资控股、外资独资券商的增多,毫无疑问国内券商行业的竞争会加剧,也对国内券商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国内券商存在多个方面的短板。比如没有“航母级”的券商,虽然国内券商中的头部券商也有多家,包括中信、海通、银河等,但这些券商与美国的诸如高盛、大摩、小摩相比,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业务触角,全球资本市场影响力上比,简直都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而打造“航母级”券商,并非简单地将几家头部券商重组或融合在一起就能实现的。
其次,国内券商在公司治理、内控、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证监会对券商实行分类监管,根据券商一年来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进行评级。虽然实施分类监管已有多年,但截至目前,竟然没有一家券商能够评上AAA级。这说明,即使是头部券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今年7月23日证监会发布了2021年度券商分类评级结果,作为头部券商的海通证券从AA级直降至BBB级。连降两级的背后,凸显出该券商所存在的问题。
国内券商曾经遭遇整顿之痛,此后在监管部门的呵护下成长。但是,随着“狼来了”故事的上演,当初的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过来要求券商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控、风控机制,不断开拓创新,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金融业不断开放并将外资“请进来”的同时,国内券商也要学会如何“走出去”,并能够站稳脚根。个人以为,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需要头部券商做大做优做强,需要有中国的“高盛”、“大摩”与“小摩”。如此,即使有更多外资券商布局,国内券商也能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