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餐饮龙头海底捞表现抢眼 开盘后迅速走高
民以食为天,餐饮很惊艳!
8月11日,国内餐饮龙头海底捞表现抢眼,开盘后迅速走高,临近午间涨幅一度超过15%,此后有所回落,最终收于42.75港元/股,涨幅为12.95%。
同样表现抢眼的还有海底捞系的另一家公司——颐海国际,其高开高走,午后涨幅一度扩大至近10%,最终收于104.5港元/股,涨幅为4.5%。
需要指出的是,海底捞、颐海国际今天双双创下新高,截至收盘时,市值分别达到2266亿港元、1094亿港元。
考虑到持股比例,仅在今天一天,张勇家族身价就暴涨超210亿港元,约合191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海底捞、颐海国际今年都表现抢眼,算上今天大涨,海底捞今年上涨37.13%,颐海国际更是强劲,年内上涨129.41%。
从消息面上来看,两家公司都没有太大的利好消息,为何今天突然暴涨?
答案很简单:吃货的力量。
利好不断餐饮业快速回暖
“继商品零售之后,餐饮行业正在快速回暖。”有市场人士如此表示。
数据显示,餐饮类消费回暖带动烟酒类和饮料类逐渐改善,1-6月份餐饮收入14609亿元,同比下降32.8%,其中6月份餐饮收入3262亿元,同比下降15.2%,降幅比上月收窄15.7个百分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客流减少,业绩普遍承压。尤其是在欧美地区,麦当劳、星巴克等餐饮龙头频频宣布关店,动辄关闭上百家门店。
可在国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良好,餐饮行业快速复工,很多商场甚至出现排队购物、就餐的情况。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频出利好。日前,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下一步,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提高餐饮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餐饮业提质增效。
报告称,一方面,通过加大信贷、租金、税费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餐饮企业活力,更好发挥其在保就业、保主体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动餐饮业信息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培育更多规模化连锁品牌,改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各地也在积极推出政策,刺激餐饮消费。8月8日,北京消费季活动启动,北京再次发放新一批共280万张北京消费券。其中,线下餐饮购物券200万张、智能产品消费券80万张。
至于为何近期餐饮股表现良好,沪上某私募人士表示,这与疫情后人们的消费选择变化有关。
“疫情期间,人们在家不出来,受益的是宅经济,方便食品、小厨电消费增加。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开始外出购物,服装、白酒、乳制品消费增多,但人们还不敢在外用餐;如今,人们开始下馆子,餐饮、酒店的数据明显好转。”该人士表示。
其认为,市场对消费品的演进逻辑到了餐饮业,所以海底捞、九毛九等龙头突然发力,后续能否持续,还需要看行业数据变化。
龙头抢先反弹马太效应明显
行业整体复苏明显,龙头公司更是反弹迅速,各项指标表现均好于整体。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复工复业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14609亿元,同比下降32.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2.2个百分点。
7月6日,海底捞发布上半年的业绩预警公告,公司预计上半年营收下降约20%,当期净亏损约9亿至10亿元。
针对亏损原因,海底捞解释到:由于疫情的爆发,以及各国、地区实施的防疫措施及消费场所限制,公司1月底暂停中国大陆的所有门店营业,到4月中旬才全面恢复,对公司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毛九预计,上半年营收较同期下降约23%,亏损净额不超过1.2亿元。受疫情影响,门店自1月中旬暂停营业,到3月中旬才逐渐恢复开业。同时报告显示,其还进行了减负措施,上半年关闭37家门店,主要退出武汉、北京、天津等市场。
可以看出,虽然海底捞、九毛九这样的龙头公司业绩受到一定影响,但降幅明显小于行业整体水平。
对此,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当行业整体承压时,品牌龙头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支持,从而挺过困难时期,而一旦行业复苏,龙头企业凭借品牌优势,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东兴证券研报认为,在疫情之下,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餐企具有更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相对较高的抗风险能力。
情况的确如此,海底捞在3月底621家门店恢复营业,翻台率已经达到2次/天,且部分门店已经出现排队的状况;九毛九旗下的“太二”在3月底外卖+堂食的总量已恢复到疫情前的95%-100%,堂食与外卖的结构为6:4,且出现不少排队现象。
东吴证券指出,本轮疫情冲击下,龙头餐饮企业拓店有望在店址选址、免租期、租金等方面持续受益,预计上半年新开店约150到200家,全年新开店数维持300多家预期;同时签约数保持较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