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推进世界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建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惠州再展雄心。近日,《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公示稿)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公示稿)陆续公示。作为惠州未来的创新产业平台,稔平半岛定位为能源科技岛、生命健康岛、高端旅游岛、生态宜居岛;新材料产业园则定位为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目前,惠州稔平半岛已落户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广东太平岭核电等重量级项目,加上谋划中的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园也正加快推进。这背后是惠州加快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
惠州市市长刘吉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世界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大亚湾石化区、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三足鼎立”态势。
稔平半岛剑指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在山海秀美的惠东县黄埠镇,群山之上,一排排巨大的地下桩耸立。在这个场平面积81万平方米的工地上,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车辆轮番上阵。作为总投资超过60亿元的“国之重器”,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
这是惠州稔平半岛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规划布局七大产业片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深汕高铁建设,争取深惠城际铁路和深大城际轨道规划延伸至稔平半岛;全力推进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开发、建设和通航,打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惠州湾”旅游品牌……
近日,惠州市发改局在《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公示稿)中透露,稔平半岛的定位为能源科技岛、生命健康岛、高端旅游岛、生态宜居岛,计划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和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国内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港澳地区宜创宜业宜游宜居后花园。
位于惠东县东部沿海的稔平半岛,由于拥有巽寮湾、双月湾等滨海旅游景区而闻名粤港澳,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该半岛由稔山、吉隆、黄埠、铁涌、平海5个镇和巽寮、港口2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组成,陆域面积755.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海岸线218公里。
根据规划,稔平半岛将打造稔山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稔山滨海新城、环考洲洋产业带、黄埠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碧甲港区能源生产及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平海高洋尾海洋科技创新园、港口滨海新城七大产业片区。同时还将打造范和湾、巽寮湾、双月湾、环考洲洋四大滨海旅游度假区。
在打造能源科技岛方面,稔平半岛将统筹推进核电、海上风电、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在打造生命健康岛方面,将着力引进国际生物医药、高端医疗等研发中心和服务机构落户,并大力发展高端医疗、生物医药、休闲疗养、户外运动、海上运动、观光旅游等康养业态;在打造高端旅游岛方面,做响惠州湾旅游品牌,打造国内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打造生态宜居岛方面,则将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稔平半岛城镇建筑特色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近年来,惠州稔平半岛迎来项目扎堆布局,包括总投资约1200亿元的广东太平岭核电厂、计划总投资80亿元的LNG接收站以及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等。加上其他谋划中的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稔平半岛或迎来更多大科学装置,拟规划建设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DEEF)、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二期工程等科学装置项目。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表示,惠州目前已落户两个大科学装置,应发挥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优势,吸引更多科技团队入驻,并选好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引进更多投资。同时,惠州海岸线长,滨海旅游、生态旅游有很多优势,要促进旅游业提质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四个产业片区瞄准建设千亿园区
在大亚湾石化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之外,未来将崛起一座千亿园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这个惠州着力打造的新平台,将与大亚湾石化区联动发展,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
根据《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公示稿),新材料产业园计划打造“一个平台、四个产业片区、六大产业板块”,将利用大亚湾石化区原料,生产战略性新兴材料和高端新材料,加快发展先进合成材料和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吸引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落户,最终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根据公示稿,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位于惠东县,园区北至规划惠州市交通干线横四路,南至沈海高速公路,东至广惠高速公路,西至惠州市南北交通轴线一号公路。
最近,惠州已经把该材料产业园列为规划建设的全市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之一。而去年7月,该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已在白花镇揭牌成立。
按照规划,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将打造“一个平台”——新材料创新和中试平台,形成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四个产业片区”——化工新材料区、合成材料区、精细化工区和先进有机原料区;“六大产业板块”——先进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和包装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及日用化学品、前沿新材料。
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惠东县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开发利用现场工作组,选优配强人才队伍,专项进驻白花镇开展工作。目前,项目规划编制、土地征收盘整及产业项目招商各项工作正在进行。
根据规划方案,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将利用园区的区位、物流、资源优势,与周边工业园区错位发展,为汽车、电子、包装、制鞋和纺织服装等行业配套。预计到2035年,该产业园总投资将达到1500亿元,年产值约2000亿元(远景进一步扩园扩区和产业升级,向4000亿元年产值迈进),将成为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园区加快规划建设的背后,是惠州加快发力“2+1”产业集群。
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世界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同时还强调,充分发挥隔墙供应优势,做精做深石化和能源中下游产业链,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在惠东新材料产业园落户,形成大亚湾石化区、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三足鼎立”,国企、外企、民企“三驾马车”同台竞技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惠州产业基础较好,石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加上正在建设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等,可以形成产业集群。惠州可以延伸石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最近,总投资约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约56亿美元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签约落户……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正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而随着稔平半岛、新材料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惠州建设世界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将更有底气。
■延伸
惠州将加快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全面融入都市圈探索共建产业平台
在“双区驱动”背景下,惠州不断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协同。
近日,惠州市发改局在《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同时,依托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共建共享、滨海旅游联合开发、生态环境同保共治、社会治理互鉴联动,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6月10日,惠州市发改局还在《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20—2035年)》(公示稿)中10次“点名”都市圈、15次提及“深莞惠”。其中明确提出,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积极探索在深莞惠跨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和同城化试点,探索建设协同发展试验区,推动三地在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上深化合作,探索建立健全联合招商、合作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
在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方面,惠州还将加强在路网规划、征地拆迁、站场对接、建设标准、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积极做好厦深铁路配套工程建设,加强惠州港和深圳港、惠州机场和深圳机场的分工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还将把握毗邻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辐射源的区位优势,打通惠州与科创走廊的连接点,主动承接深圳、广州等地的创新溢出效应,吸引成长型的创新类小微企业落户并进行产业化。此外,还计划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方面与香港开展深度合作,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到惠州创新创业。
与之形成呼应的是,6月12日,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了《“三区”叠加扩权赋能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的理论文章。其中提出,鉴于深莞惠及河源、汕尾五市良好的合作渊源,建议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该文章建议,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对深圳、东莞、惠州惠阳、深汕合作区、深河合作区五地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供给侧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就曾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而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
深莞惠经济圈建设10多年来,在交通、产业等方面逐步对接。深莞惠等市如何密切合作的话题广受关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通过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有益于促进产业融合,但关键是要打破行政藩篱。
今年1月,深圳市发改委在《关于深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明确提出,做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空间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深莞惠协同一体化发展。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区驱动”和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背景下,深莞惠等地可探索共建产业平台,并创新和完善税收分成、利益共享等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