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明显 生态环境部拟将制定出台升级版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近两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长三角等3个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近3年最好水平
蓝天保卫战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部在完善蓝天保卫战专项督察机制的同时,将制定出台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
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这是未来五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蓝天保卫战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务院专门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据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行动计划》实施近两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以下简称“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长三角等3个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近3年最好水平。同时,“2+26”城市重污染天气成因也已摸清,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要确保《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仍面临着许多挑战。生态环境部在完善蓝天保卫战专项督察机制的同时,将制定出台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实施两年
重污染天数降三成
201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打响了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发令枪。6月27日,国务院发布《行动计划》。至此,保卫蓝天之战全面打响。
《行动计划》发布实施后,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监督从“2+26”城市扩展到汾渭平原11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据记者了解,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监督启动后,生态环境部共向3个重点地方移交了数万个大气环境问题,地方也已基本整改到位。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局长曹立平透露,2019年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共开展24轮次,统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2万人次,组织开展15个专项任务排查,现场检查点位92.5万个,交办各类环境问题6.5万个,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
“我们连续3年在3个重点地区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细化每个城市改善目标和治污项目,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并逐月通报。”刘炳江说,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圆满完成,其中“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均下降超过10%,重污染天数均下降超过30%,3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近3年最好水平。
据刘炳江介绍,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没有上升。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改善非常明显,其中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8%,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
“尤其是二氧化氮的浓度达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刘炳江说,截至4月底,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刘炳江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前期采取的过剩产能压减、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燃煤锅炉清理整顿、“公转铁”等措施,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渐下降,已经开始发挥环境效益。
大气污染成因查清
高强度排放是主因
“2+26”城市空气污染多发于秋冬季,但污染成因一直争论不休。
据介绍,针对“2+26”城市的秋冬季大气污染成因,生态环境部组织了由2000多名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通过专家团队的大量工作,已经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是“2+26”城市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
同时,这个区域还存在着大量钢铁、焦化、玻璃等企业,主要生产工序是不可中断的,所以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减排。
贺克斌指出,最近几年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使得气象条件趋于不利,这是“2+26”城市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在当前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比较高的态势下,一旦出现相对比较长时间的高湿、逆温等极端条件的时候,整个区域环境容量会减少一半以上,诱发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
“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气氧化性偏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贺克斌说,此外,“2+26”城市大气污染区域性特征也很突出。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沿着西南、东南和偏东通道向北京传输,区域传输的平均贡献率可以达到45%,在个别的污染过程里甚至还会达到70%左右。
据刘炳江介绍,“2+26”城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成因确定后,生态环境部构建了国内最大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定量解析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化学转化对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并形成科学共识;在“2+26”城市开展了“一市一策”驻点研究,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要打赢蓝天保卫战
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采访中,刘炳江告诉记者,到2019年,PM2.5未达标的261个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3.1%,全国337个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标,年底前完成PM2.5目标已成定局。
至于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刘炳江分析说:“5年要提高3.3个百分点,即相当于337个城市均要提高12天。2018年为79.3%,已经完成了总目标的79%,但去年7省遭遇50年不遇的长达3个月高温热浪、干旱少雨极端气象条件,臭氧浓度大幅上升,虽然给完成十三五目标增加了困难。但今年1月至4月,优良天数比率同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为剩余三分之二时间打下良好基础。只要不出现极端天气事件,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
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要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要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对比这一要求,刘炳江指出,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要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PM2.5浓度依然较高、臭氧污染逐渐显现、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等。
刘炳江说,虽然今年全国PM2.5浓度普遍下降,但“2+26”城市PM2.5浓度仍然较高,2019年达到57微克/立方米。“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周边出现了两次重污染过程就是典型案例。”刘炳江表示,臭氧浓度逐渐上升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去年7月至9月,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
同时,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据刘炳江介绍,2019年1月至2月,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4.1%、26.6%。
“这个秋冬季,内蒙古、东北三省的多个城市出现长时间重污染天气,包头、哈尔滨甚至出现PM2.5爆表;春节期间,北京及周边城市先后发生了两次重污染过程,这些都说明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刘炳江说。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结构优化调整,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刘炳江说,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任务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拉动有效投资、补齐短板,实现经济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但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上,都是“难啃的骨头”。
完善专项督察机制
更加突出依法治污
刘炳江所说的“难啃的骨头”,实际上也是完成《行动计划》规定目标任务的难点所在。
刘炳江表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有效治理和精准管控。
“近年来,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挥发性有机物则是形成臭氧及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据刘炳江介绍,为保障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生态环境部将对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5个省的部分城市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各城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从6月份开始,将以“2+26”、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重点,按照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的原则,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展滞后城市,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
刘炳江表示,重点针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排查治污设施是否按要求建设,是否正常运行维护,无组织管控要求是否到位,治理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及时指导帮助企业立行立改,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
为完成《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完善蓝天保卫战专项督察机制。同时,更加突出依法治污。
“蓝天保卫战打响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这些目标都是阶段性的,离全国所有城市PM2.5浓度都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刘炳江说,蓝天保卫战还会继续打下去,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也在制定之中。包括正在编制的“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都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这是未来5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