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我国小麦产销维持稳定 结构性去库存
小麦是产量仅次玉米的全球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全球小麦总产量仅次于玉米,位居粮食作物中第二,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总播种面积2.19亿公顷,产消量前五均为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我国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4%,2018年全国产量前5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合计产量占比达79.29%。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下调,政策导向逐步向市场化方向缓慢过渡。小麦政策主要包括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两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支持政策是通过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防止小麦价格过度下跌,维持小麦价格稳定,保障麦农种植利益,提升种粮积极性,从而保证国家粮食充足供应和粮食安全。2018年开始,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自2006年实施以来首次下调,为115元/50公斤,2019、2020年继续下调至112元/50公斤,在下调最低价同时,通过探索开展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利益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政策导向尽可能以最小化扭曲市场为原则。
全国小麦产销维持稳定,重点关注结构性去库存&品质升级。1)产量:稳步增长,单产提升是主要驱动力。2004-201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从0.92亿吨,增加至1.34亿吨,年复合增速2.52%。播种面积2016年达到2469.60万公顷的高点后迎来3年连降,随着各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措施推进,2019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372.70万公顷,为过去12年新低。而随着育种、种植技术等不断升级,小麦单产屡创新高,2004-2019年期间复合增速为1.89%,横向对比,我国小麦最新单产为5.48吨/公顷,仅低于欧盟的5.78吨/公顷,大幅领先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小麦主产国,未来一段时间或将以稳定维持为主。2)消费量:整体平稳,以结构性调整为主。2006-2019年期间我国小麦自给率均值为105.88%。消费结构中,制粉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分别占比75%、12%、8%和5%。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升级调整,小麦需求长期来看或呈结构性变化,小麦和水稻两种主要口粮消费占比均逐年下降,而玉米和大豆两种主要饲用粮消费占比均逐年上升。1993-2019年这26年间,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消费占比由27.41%下降至16.45%,降幅为10.96个pct。而同期玉米消费占比则由23.66%增加至41.83%,涨幅为18.17个pct。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专用粉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优质小麦(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需求提升,目前我国优质小麦产量可达550万——600万吨,但仍需从国外进口300万吨左右来弥补供需缺口,优麦年需求在1000万吨左右。3)供需平衡表:库销比逐年增长,去库存压力仍在。国内小麦年产量连续7年大于需求量,加上进口小麦的补充,2019年我国小麦期末库存高达1.48亿吨,库销比高达114.84%,远高于世界公认的合理比例40%左右,去库存压力仍十分严峻。
国内小麦价格主要由种植成本决定,短期受供求关系影响。我国小麦价格主要围绕最低收购价这一价格中枢波动,而最低收购价的制定依据则是经测算后的行业平均种植成本。近5年我国小麦种植成本趋于稳定,2017年度甚至出现自2003年后首降。但小麦种植收益波动性明显,主因受小麦单产和销售价格波动影响,2013、2016和2018年甚至出现负收益,尤其2018年每亩小麦净利润为-159.41元,创新世纪以来最差表现。此外,由于我国小麦进口依赖度低,因此国内价格与全球价格联动性不强,而国内期现货价格之间关联度较高,小麦期货更多发挥出价格发现功能。
今年小麦价格或先降后升,后续需关注多重扰动因素。新冠肺炎影响或抑制部分消费,需求端大概率维持稳定甚至略有下滑;供给端层面,全国临储小麦库存高企,出于去库压力考虑,年限较久远的临储小麦拍卖价格下调或成全年主要工作之一,叠加今年最低收购价延续去年112元/50公斤的近8年底价,均或将压制全年小麦成交均价。此外需关注新冠疫情对春耕播种的干扰、沙漠蝗虫带来全球粮食减产的粮价上涨预期以及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局部地区定殖影响玉米产量对小麦替代需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