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银行+场景”新模式 数字化转型需加快共建生态
以“发现与创见”为主题,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联合近百家成员银行举办的“2019银行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近日举行。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表示,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实践,领先的机构在诸多领域已取得不少成果。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个行业既要重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又要及时规划新业态下的新思路,审慎处理新环境中的新问题。
创新“银行+场景”新模式
生活场景是科技与金融的核心交集。随着互联网+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向更加智能、便捷的方向发展,头部互联网巨头正逐渐垄断各类生活服务场景。
北京民商智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梁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看好互联网场景金融的巨大潜力,各银行纷纷自建电商平台,或在其现有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信用卡APP上构建生活频道,却存在着刚需低频、购物习惯不符等问题。通过第三方支付手段支付金额同比增长50%以上,而银行电子支付金额同比增速缓慢甚至出现下滑。支付脱媒不仅直接影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且让银行提供的支付、信贷和资产管理等业务沦为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后端配套。
在梁笛看来,目前区域性金融机构的痛点很多。比如,中小型银行众多,自建生活场景入口成本巨大;场景科技平台、供应链、运营三大能力亟须提高;缺乏稳定流量,粘客形式主要依靠补贴;业务附加值单一,用户忠诚度不高。银行亟须与零售客户权益相关的线上管家系统。“基于区块链理念构建去中心化的生活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线上线下服务,有助于打破传统巨头垄断,构建银行自己的场景入口。客户管家+场景对接,将实现线上线下闭环营销,一站式生活圈服务有助于零售业务可持续增长。”
“对本地零售客户的深度了解,是区域性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深挖本地服务强黏性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打造本地流量入口,形成本地业务生态系统。围绕当地客户特点,通过拓展生活场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做好客户服务。”梁笛建议,为适应客户行为的变迁,区域性银行应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为当地个人客户和小微客户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的服务,从而在细分零售业务领域,构筑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差异化经营优势。
构建金融业的数据化业务闭环
截至2019年,已有10家全国性银行成立或筹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多家银行涉足5G智能银行、开放银行、区块链应用的创新业务领域,这些迹象均表明大型银行正从思维、理念、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等角度全方位拥抱数字化新浪潮。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金融业自身发展转型,同时也带来了刺激消费、促进贸易增长、优化投资、拓宽融资等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都有较大的正面推动作用。近年来,移动支付、AI技术等优化了个人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融资等服务,使相关业务更加深入下沉市场。”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薛正华说。
神策数据创始人兼CEO、清华大数据联盟理事成员桑文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源很重要,呈现出海量数据、多端、多源、多维度、时效性等特点,且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据驱动业务决策和数据驱动产品智能两方面。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业需要加快打造数据化组织及业务闭环。
目前,银行的数据化成熟度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数据组织能力大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少数走在前面的银行,大部分银行的组织运作还是基于经营指标驱动,很少有结合实时数据流构建的客户指标体系运作的银行机构。
“数据组织能力是形成企业数据化成熟度差异化的关键。以某银行的手机银行升级为例,从渠道工具建设向线上平台化运营的转型中,场景化、差异化、智能化、数字化运营能力是平台化转型的必要支撑。企业要基于业务场景规划方案与指标体系,加强行为数据采集规范建设,加快构建数据应用全景图和数据产品化,通过数据应用赋能、数据中台建设、数据基础建设等,加快银行数字化转型。”桑文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