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积极探索实践“互联网+养老”服务
近年来,浙江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发挥互联网在助餐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护理服务、康复辅具租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成熟可复制的“智慧养老”模式,努力将互联网养老打造成为全省养老服务事业的特色品牌。
提出互联网养老发展目标要求。浙江是互联网大省,养老服务互联网化的探索起步较早。201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加强信息管理。2015年,省人大颁布《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应当推行便民信息网、远程监控、无线呼叫等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鼓励、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手段,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利、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2016年,《浙江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化拓展智慧养老服务,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目前,省民政厅正在研究起草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探索养老服务的网络化发展模式和参与路径,不断深化“互联网+养老”服务。
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互联网养老的本质是实现养老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将数据转起来、用起来,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服务。目前,省级层面建有“全省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数据+流程”模式,对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补助、老年人优待证办理等8个事项进行线上流程管理,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标准化办事流程,实现相关数据线上统计,落实“网上办”“简化办”。浙江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改造提升,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既为监管部门服务,又为服务对象服务,实现实时服务和动态监管,让数据“跑”起来,让养老服务“智慧”起来。目前,各县(市、区)都建有以“96345”热线等为基础的信息平台,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服务。
积极探索实践互联网养老模式。浙江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手段,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加人性化、便利化、快捷化的服务。杭州市出台《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制订“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项目实施方案,打造业务管理、公众服务、支付结算、机构运营和数据应用五个平台,引导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老年人共同参与、各尽其能的发展格局。平湖市出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宁波市鄞州区创新“虚实互通、家院互融”的互联网养老新模式,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以更加精准化、低成本、标准化的形式配送给老人,全区9000余名老人享受到家院互融互联网养老服务。嘉善县建立“颐养云”智慧养老平台,设立“一库四中心”,即老年人信息库和流动健康服务指导中心、老年家政服务指导中心、就餐配送指导中心、紧急援助中心等,全县11.2万名老年人基本数据和需求信息全部纳入系统。临海市致力于打造居家养老大数据平台,将全市所有的养老机构位置、每个照料中心的布局以及近3000名服务对象16项服务内容的动态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以此监管服务数量与质量。海宁市在原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新增助餐模块,并为助餐机构配备终端设备,实现老年人食堂优待、经费结算、补助资金核查等功能,享受配送餐服务老人月均达2584人,村(社区)覆盖率达63%。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养老。大力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全面梳理两张清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开发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共同研究“互联网+养老”的突破方向与实现路径,搭建类似于淘宝、滴滴打车的互联网平台,解决养老服务领域市场竞争不充分、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难监管等问题。供方在平台上展示自己可提供的养老服务产品,需方在平台上发布诸如助浴、理发、代配药、照护等养老服务需求。宁波市高新区的小柏家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了“小柏家护.医养护”服务品牌,自制研发的O2O服务平台,注册家护师5500余名,服务覆盖宁波、上海、杭州等7个城市,每天完成服务订单3500余件,固定服务老人6000余人,目前已实现订单收入超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