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 工业高端化是重点
工业高端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与核心,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来源。促进我国工业高端化发展须推进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工业新技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战略,提升工业软实力。智库观点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高端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工业发展从相对“低端”向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性为特征的“高端”不断攀升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工业高端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与核心,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来源。
当前,以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集群式技术创新浪潮正在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巩固或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为适应国际竞争形势新变化,我国必须加快工业的高端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高我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动力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传统动能不断削弱。当前,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推进工业实现高端化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然而,我国制造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不少关键核心的装备、工艺、基础件、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仍然依赖进口,同时,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纷纷抽离制造业领域,“脱实向虚”的倾向愈加突出。必须要加快制造业结构性调整,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来提高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制造业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一是以速度规模为导向的考核体制仍未完全改变,在这种导向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对层次不高但投资大、见效快的项目有较高的接纳意愿。二是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导致电力、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无法发挥推动工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倒逼作用。三是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仍须完善,科技与工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畅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和执行力度仍有欠缺。
一是工业投资质量整体不高,过多的低质量、重复性投资阻碍了工业高端化转型的步伐。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制约着工业向价值链高端的升级。三是工业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长期过度重视工业发展速度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工业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工业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制约。
一是质量发展基础有待提升,工业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不足,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二是标准结构不合理,工业标准体系、计量体系等与工业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部分技术标准水平低、适用性差、贯彻实施不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技术标准缺乏,难以满足质量品牌建设发展的需要。三是品牌建设能力不足,很多企业对提升品牌形象意愿较弱,长期处于品牌代工的低端层次阶段,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
一是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仍待加强,很多企业家对成本控制胜于对品质控制,导致我国部分产品品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二是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有待培养,一些企业家还存在小富即安的思维,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重视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仍未形成,现阶段技能工人在整体待遇、工作环境、个人提升空间等方面与金融、管理等行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发挥市场竞争激励作用,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民间资本,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打破区域市场壁垒,形成有利于市场资源配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二是以市场要素价格改革促创新。建立合理的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推进资源税费改革、落实绿色发展机制、完善工业用地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工资增长机制。三是健全并完善产业管理制度。强化技术的引导和监督,细化具体产业准入政策,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进传统产业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引导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有利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
一是瞄准工业高端化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应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和高端化。二是营造工业高端化发展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集中力量突破一批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实施重大产业创新示范工程,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深化国际创新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推进我国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向高质量、高稳定性、高自给率方向发展。重点提升我国在重大装备、新能源、国防军工等等领域专用材料的制备技术水平,推进关键基础材料升级换代,促进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攻克制约整机发展的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一批质量可靠、耐用性强的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提升国内自给率。二是加快推进先进基础工艺创新和应用。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工业强基重点工程,加大对企业生产工艺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成套化的创新改造力度,加快先进基础工艺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三是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技术转化、信息与知识产业服务等共性需求,依托优势企业、科研院校,建设和完善一批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重点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发展工业品牌的统筹与谋划,同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提高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创新工业品牌发展的培育手段与扶持措施,应考虑设立我国质量强国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类企业以创新提升质量水平,并为相关的人员提供质量管理及技能培训。三是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并以重点行业的相关产业为目标,不断加快产品质量追溯和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同时努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鼓励工业企业将重点放在把产品做专做精做优上,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力争生产出性能优越、品质高端的产品,以满足当前国内市场日益提升的高端消费需求。二是不断优化和营造适合企业家发展生存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完善和健全有利于企业家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打造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的同时,大力弘扬以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诚信等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三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契机,既要利用政府间沟通的机会,也要利用好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以及企业间国家交流的机会,宣传中国制造的产品,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