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牵头发布国内首份权威绿色金融报告
“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绿色农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心追溯保险”、“绿色产品食安心责任保险”……这些在老一辈保险人印象中闻所未闻的创新型险种,正在广州市花都区徐徐铺开。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五省(自治区)选择部分地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广州花都正在其中。
近两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全面提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其背后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支撑,中国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
9月5日,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下称“报告”)发布会在广州市举行,这也是由央行牵头、在国内发布的首份权威绿色金融发展报告,其全面阐述了从发展新机遇、政策体系、发展基石到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区域性改革试点,以及国际合作、支持实体经济、风险管理、发展展望等中国绿色金融现状。
报告主编、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研究表明,绿色投资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可以起到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资源配置、引导的关键作用。
早在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成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担任共同主席的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正式写入《G20杭州峰会公报》,由此,绿色金融全球主流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逐步开始在国际绿色金融舞台奏响时代最强音。
而为了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目标尽快落地,2017年6月30日,人民银行牵头印发了《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银办函【2017】194号),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此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评估认证、绿色银行评价等方方面面的细化政策陆续出台,绿色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措施也逐步落地,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中国的绿色金融成长路径与海外其他经济体不同的是,从一开始,中国就构建了完善的顶层设计,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在徐忠看来,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有机结合。
自下而上的基层动力
在广州,绿色信贷创新正层出不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向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提供11亿元的绿色贷款支持,目前已发放2.5亿元;广发银行广州分行向广州地铁集团优先安排绿色信贷投放,支持其交通运输项目建设,目前对其绿色信贷余额达10.9亿元;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向东风日产下游物资回收企业提供绿色供应链融资授信30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对东风日产及其配套厂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金属边角料、废弃金属等回收、分拣;建设银行花都支行通过“碳排放权抵押+固定资产抵押”方式,向花都长兴纸业有限公司提供绿色贷款200万元。
根据报告数据,截至2017年末,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部信贷余额的9%。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节能环保和服务贷款余额较高,从各项贷款占比看,兴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占比较高。
事实上,绿色信贷依旧是绿色金融的主战场,占比高达90%,银行始终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比如,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持续走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的道路上,早在2006年就在国内首推能效项目融资产品、2016年又推出绿色按揭贷业务。
除了绿色信贷,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也举世瞩目,2017年,中国在境内外发行的绿债超过2500亿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之一。
在广州,越秀集团发行的内地造纸行业第一单绿色债券(品种为中期票据),募集20亿元资金用于广州的再生纸项目;广州发展集团获批发行48亿元绿色企业债券,首期成功发行24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四期工程建设。
保险也是绿色金融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保险资金运用相对更灵活,能够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保险资金有对于投资回报的硬性指标,这也决定着绿色保险的可持续性。
生态产品如何价值实现
事实上,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这也是目前整个绿色金融市场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即把环境效益的外部性转化为内部动能,使得绿色金融产品能够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甚至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绿色金融才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报告称,在绿色信贷领域,一个可喜的实践是,绿色贷款的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率。2013年至2017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32%、0.20%、0.42%、0.49%和0.37%,持续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不良率的降低事实上也为银行的利润争取到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也提升了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势在必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绿色标准的建设”,徐忠说,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研究,成熟一项,落地一项,适时推动建立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国际标准,实现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有效衔接。
“同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以确保标准真正落实。”徐忠说。